“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全链条融合模式”是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的,就是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贯穿人才培养的始终,通过教育观念的融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融合、课程体系的融合、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方法的融合、教师队伍的融合,最终实现对全体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
全链条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学生在校的整个培养轨迹中,从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引入,到创新创业教育专业化培养,再到创新创业社会化与实践能力培养,实现的是全链条培养。低年级学生通过创新创业通识教育培养和启发创造性与批判性思维;大二、大三年级学生通过专业课学习与创新意识结合,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大四学生通过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培养,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的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并帮助有创业意向和能力的学生进行创业实践。
为保证全链条双创教育模式的实施,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体系及保障机制四个方面进行协同体系建设:在人才培养方案方面,将双创教育全面纳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并将其作为毕业资格审核的重要条件之一。在课程体系方面,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相关专业课程。在实践体系方面,整合各类实验室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第二课堂促教作用,并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在保障机制方面,通过完善的多方协同机制,将核心保障责任到人。
四、应用型本科院校全链条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一要保证双创教育的持久性,二要保证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性,所以,就是要建立一个微观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宏观的“创新创业环境”相互融合的良性教育生态。基于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的认识,我们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进行了实践探索,即紧紧围绕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的目标,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全链条融合模式进行了初步的实践探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教育观念的融合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要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首先要从教育思想观念入手,在思想观念上解决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割裂的问题。学校教育活动中,教师起着教育的主导作用。所以,我们要帮助教师树立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改变原先只重视专业能力培养的传统教育观念,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增强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并在新的教育形式下,与时俱进,与学生俱进[7]。通过组织教师学习讨论,让每一位教师都认识到,充满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专业教师,可以在专业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双创精神。
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吸纳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社会服务活动,并为学生提供实验设施设备、真实的企业项目和工作环境,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供良好条件。同时还要建立“双创型”教师的培养机制和专业领域的创新创业典型案例积累机制,要求专业教师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要通过企业锻炼的形式积累创新创业的相关知识,发掘积累专业领域中的创新创业典型,引导专业教师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课程教学目标和工作职责,通过更新教育观念,实现教育思想观念的融合。
(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融合
就是要求把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融合,必须通过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改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将原本只讲授孤立的几门创新创业通识课程的教育模式,提升为贯穿整个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创业课程全链条融合的新的教育模式。以青岛滨海学院为例,其人才培养方案采用的是“平台+模块”的设计模式,“平台+模块”的设计思想,体现的是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之间的对应关系,以模块为知识、能力、素质的子集,便于整合和优化教学内容,在最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专门设置了“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共设置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三个平台),之所以将创新创业教育从原先的一个模块提升为一个平台就是为了引导师生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作为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这里所体现的教育思想就是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即将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融合。同时,要求所有教师都要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改革自己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成为全体师生的共同追求。此外,学校还建立了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学生在校期间可以通过从事科研和创新创业活动取得相应的学分,记入学生成绩档案,如:获得科研成果、发明专利、各类专业技能大赛获奖、创业项目、公开发表的作品等。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在课程体系上的融合
首先,要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全链条融合,就必须以深入的专业调研为基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要以针对性的调研工作为基础,通过开展产业背景分析、区域优势分析、人才需求分析、就业岗位分析等一系列的专业调研工作,挖掘学生创新创业的专业方向,指导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在此基础上,通过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在课程体系的融合。以青岛滨海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其创新创业教育开设了系列课程,学校的通识教育、专业教育都围绕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这一目标,以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为载体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如在通识教育平台中开设了《创新思维》《创造学》等课程;在专业教育平台专门开设了《××创新创业能力训练》等实践类课程;在创新创业教育平台设置了创新创业课程和创新创业实践两个模块,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在课程体系中的融合。
其次,创新创业教育要提升专业关联度。要在专业教育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防止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除了开设创新思维、创业基础知识、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等创新创业通识教育课程以外,还通过课程融合,将创新创业教育渗透到“基于Android的企业项目开发与实施”“基于IOS的企业项目开发与实施”“基于Java EE的企业项目开发与实施”等专业课程中,并通过创业模拟实训、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及竞赛项目等课程,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围绕创新创业这一核心,将创新创业教育渗透到专业教学中去,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全链条融合。
(四)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课程教学(非创新创业课程),实现在教学内容上的融合
要实现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仅靠几门创新创业课程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是全体教师和所有课程都能紧紧围绕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这一核心,将创新创业教育思想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即各门课程都应当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各科教师都要精心思考、设计所教课程如何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