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我发展意识淡薄
西部乡村教师自我发展意识淡薄具体表现在教学态度、教学行为、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与能力几个方面。
从教学态度上看,多数西部乡村教师教学认真,态度端正,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任劳任怨、兢兢业业,但他们的这种良好态度多是为了完成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他们缺少对教学进行反思和研究的动机,教科书就是教学内容的“圣经”,“墨守成规、缺少创造”成为乡村教师生活的常态;从教学行为上看,多数西部乡村教师的教学行为是简单的经验重复,教学模式“固定化”,很少结合现代信息化社会的信息、理念和技术。在调研中发现贵州的多个小学虽配备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但都闲置不用,理由是大多数教师不会使用多媒体教学,依然坚持使用自己的教案,固守的教学习惯使他们不愿花精力去阅读和研究;虽然有些教师会使用现代互联网技术,但他们对知识的探求仅仅只浮于表面,有问题就百度,对所得到的结果没有丝毫质疑,所得的知识没有权威性,例如某教授百度搜索得出“草泥马”是成语,出自《战国策》后不加思索和求证便加以引用,导致学术研究成了闹笑话;西部乡村地区还是一个少数民族的聚集地,贵州省有17个少数民族,2009年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9%;广西省有13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18% ;一些少数民族有着自己的文化和语言,部分学校需要老师双语(普通话和民族语言)授课,而西部乡村教师缺失校本结合的理念,不注重自身知识素养的提高,忽视了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这些教育现象正是教师自我发展意识淡薄的表现。
(二)教学观念落后
在西部乡村地区,教师,作为教育事业中的生命个体、文化知识的引路人,破除陈旧观念、与时俱进是对西部乡村教师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对待教育教学与自我价值,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理解与定位,这种认识上的差异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教师心理与角色。其中一些教师对教育的认识还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上,他们“从一而终”,“唯经验论”是指导思想。贵州省L小学教师被问及上课为什么不使用多媒体时,他的回答是不会。另外因为中国的教育制度、升学政策的影响,在老师的思想中形成以成绩“定天下”的惯例,以高分为教学“指南针”,这些传统的教育培养观念导致教师在教学中缺乏激情,成了简单传播知识的工具。教师成为教学发展的“局外人”,摒弃了对课程、专业、思维等的探究,导致乡村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教学失去了丰富的人文精神意义,削弱了教师自主发展的动力,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弱,需要教师的指导与引领,教师的自我发展不能与时俱进,更不要说会带动学生通过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来弥补西部教育资源短缺。
(三)社会氛围低俗
西部乡村地区偏僻,交通不便、信息不发达,娱乐项目较少,以文化为主题的活动少之又少,那么乡村教师的空闲时间怎么分配?贵州省M教师谈及自己的娱乐活动时说:“学校里几乎没有组织过团体娱乐活动,再说学校里的娱乐设施像篮球场已经很久不能用了,我们也提过整修建议但一直未落实,乒乓球球台倒是可以用,但是我们平时大部分的娱乐就是说说笑话,打打牌,打打麻;另外学校有一位新来的青年学生,刚来到这的时候觉得条件很艰苦,一心想考研到大城市去,起初也坚持学习了一段时间,后来也加入了我们的队伍中,最终选择了放弃。”由于生活环境和地理条件的限制,西部乡村教师很难组织定期的休闲活动,再加上经费的限制,也无法在校内建设可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因此参与村民的日常娱乐活动就成为乡村教师业余时间的主要乐趣,而乡村教师能够选择的文化娱乐无非就是打麻将、看电视或者打牌等等,很显然,以上这些娱乐方式不利于乡村教师教学质量、个人专业素养的提升,反而长期单调的生活摧残了教师立志投身教育事业的决心与动力,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乡村教师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和积极实现自我的人生目标,从而导致教师职业的自豪感与获得感下降。
(四)生活条件艰苦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的: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 ”调研中一位S老师说:“乡村地区网络覆盖不全面,学校的wifi网速慢,而且一些电脑配备只有学校领导才有,上网很不方便,更别说要花费很大一部分精力去网上查阅资料学习了”。近年来,尽管中小学教师的薪酬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但与城市教师相比,乡村教师的薪酬水平仍然偏低[6],生活上的艰难加上工资微薄,乡村教师忍受着身体上的伤痛与心灵上的苦闷。虽然近年国家出台了一些乡村教师补助和津贴政策,但是整个社会经济消费也在提高,这些工资的增长对于物价上涨就是杯水车薪。对经济落后地区的西部乡村教师而言,一些由国家提出需要当地财政支出的补贴政策难以落实,成为“空头支票”。 此外,在西部地区,学校与家之间距离遥远,每周或者每两周才能回家一次。其中贵州省M小学一名数学教师说 “我每周回家一次,路途遥远,单程用时大约四个多小时,学校里生活条件艰苦,用水困难,我每周都把换洗衣服拿回家清洗。 ” 这是多数西部乡村教师的生存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