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精准扶贫背景下新时代高校发展型资助网络教育面临的挑战
 
更新日期:2019-09-05   来源:高教探索   浏览次数:245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教育精准扶贫,助力脱贫攻坚,全国共同打响的这场脱贫攻坚战不仅对扶贫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而且也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尤其是发展型资助工作指

 
教育精准扶贫,助力脱贫攻坚,全国共同打响的这场脱贫攻坚战不仅对扶贫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而且也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尤其是发展型资助工作指明了方向,带来了更广阔的理论视野和实践空间,也带来了如何有效精准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大挑战。
(一)线上与线下脱离,资助育人的网络阵地流失
截止2017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51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五分之一,互联网普及率为54.3%。网民中高中以上学历人群规模最大,占比为46.2%,可以说90、95后大学生是泡在网络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目前高校的发展型资助项目多为线下运行,学工部门做好项目设置,逐级下达,学生套用已设条件申请,专家评审确定资助对象。整个过程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概念,点对点、点对面的运用不够纯熟,榜样示范带动效果不明显,学生的亮点特色缺少有效展示空间,资助育人的网络教育途径没有很好地利用起来。
(二)资助主体与被资助主体脱离,困难学生的参与质量不高
长期以来,高校发展型资助沿用了传统的学生工作模式,从管理本位出发,自上而下设计资助项目或活动,强调的是资助主体的主导地位,被资助主体反而处于被动接受位置,其情感需求、心理需求、技能需求及积极性创造性易被忽视,自身的成长特点、主观诉求等难以与项目条件有效融合,学生个体的发展意愿、学生的思维和主张在项目设置中都没有得到较为充分的考虑,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参与度和参与质量均不高。
(三)全体受益与个性化满足脱离,学生个体差异化发展受限
发展型资助项目一般是结合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宏观设计,专业、年级、能力、知识、心理等各微观方面的差异无法得到全面考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随着保障型资助的完善逐渐增加,在缓解了经济压力后,学生更关注个体发展问题,希望通过差异化的学习和提升,培养自身的竞争性技能,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能够脱颖而出。
(四)过程与结果脱离,项目运行难以形成长效机制
目前的发展型资助通过“参与式、体验式”项目的运作,使困难学生得以自行获取资助资源,促进自主互动和自我管理。但针对学生个体而言多数为一次性的,无延续性,学生在这些项目和活动中实际能够收获的东西不多,一次培训一次公益还不足以令其转变思想、提升技能,无法形成长效的引领渗透机制。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精准扶贫背景下新时代高校发展型资助网络教育面临的挑战

下一篇: 精准扶贫背景下新时代高校发展型资助网络教育面临的挑战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