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认为,人在实践中生成,在实践中表达自我、创造自我,同时通过实践实 现人与社会的双向互动,从而促进人类公共性不断向前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要走向公共性教育实践之路。从马克思“公共实践”方法论来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性实践平台应从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三个方面进行构建,从而创设出公共性教育实践之路。
一是课堂教育,将公共性教育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对于高校而言,“教书”与“育人”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高校除了教授大学生生存和发展的知识与技能外,还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公共素养。2004 年,国务院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 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文件强调,在知识教育的过程中要始终突出育人的功能,因此,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摒弃片面的“实用主义论”和“价值虚无论”,坚持“文”与“道”的结合,以文载道,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公共性价值观培育融合为一体。当然,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下面简称“思政课”)依然承担着课堂内公共性教育的主要任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性培育,对于思政课而言就是要在教学中要加大对公共性的教育。具体而言,思政课在内容教学上要具有公共视域,加强教学内容与现实公共生活的关联性,通过实时的公共事件和鲜活的公共生活为阐释点,引导学生站在公共立意上思考、表达自己对这些公共问题的看法,鼓励学生对一些公共事件或公共问题提出质疑和批判,让学生从中习得公共素养,也获得判断、解决公共事件的能力;开创课堂讨论交流互动平台,并通过平等对话、自由讨论、理性协商、自主选择等形式促进大学生关注公共舆论的形成,体验 公共交往的价值秩序,从而自主生成公共素养、公共理性以及公共精神。在教学方式上,独白式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通过情景互动等方式让大学生习得理性判断的技能和在公共场域有效表达的技能。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思政课课堂上的教学并不是师生之间的“闭门造车”,公共性的教育必须是“请进来”和“走出去”的联动。“走出去”就是我们下面要谈到的 “社会实践”;至于“请进来”,目前的教育教学方式似乎主要是以个别讲座的形式 呈现,偶然性和不连贯性使得“请进来”教育收效甚微。这需要让“请进来”成为一种新常态,即定期邀请社会上相关专家学者、公共事务(服务)从业人员走进校园、走进课堂,通过课堂教学、专题报告会、座谈会、研讨会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真切地了 解到外面的公共生活,理解公共生活对于自己、他人、社会的意义。2015年,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出台了《关于领导干部上讲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教思政[2015]4号)文件,文件明确要求领导干部上讲台要制度化、常态化,并规定了授课的主要任务包括了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公共理念、“四个全面”等相关的党和国家的重大公共政策以及国际关系、世界重大事件等世界历史范围内的公共关系和公共事务。“请进来”的专家学者与在校教师的不同,他们的视角是基于躬亲实践而形成的,这必然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党和国家的公共政策、更鲜活地感知公共生活。
二是情景实践,多途径助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尽管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路径,但其意义主要在于基础性,而从关键性、紧迫性层面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必须转移到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中,通过引导人们的公共生活实现对人的公共性品质的培养。”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高度重视实践,通过制度的设计和活动的安排,使得大学生社会实践常态化,让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走进公共生活和公共空间,亲身探索和体验各种公共问题和社会生活现象,寻绎问题和现象背后的本质以及意义,从而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关怀品质、锻炼大学生的公共行动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要途径有社会调研、公共事务参与、志愿服务等。第一,社会调研的实践活动。社会调研是引发大学生思考社会公共性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 他们以语言和文字为中介,对社会公共问题进行理性探讨、认真反思、客观批判、深 入分析,提出见解。或许见解不一定会被采纳或者起作用,但调研实践过程提升了学 生的公共理性分析能力。第二,公共事务参与的实践活动。公共事务参与主要是指大 学生通过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方式,包括参与社区的建设与服务、到政府及相关部 门挂职锻炼、参与或旁听一些相关公共政策的听证会等等,了解公共生活的运行规则,了解公共生活对公民参与的素质能力要求,通过服务参与学会如何与人沟通和合作, 从而提升自身的公共精神、锤炼公共品质,获得处理公共事务的技能。第三,志愿服务的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是一种向善的公共实践,志愿服务本身就体现了对公共责任和公共美德的承担与秉承。因此,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的实践活动,既是把公共意识转化为公共行动,同时又是把公共行动内化为公共意志,并最终形成稳定的公共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