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对我国校园足球教学情况的中期审视
教学是基础,通过系统教学可培养学生足球兴趣,以及实现足球运动在校园的全面普及。近年来,为实现校园足球的普及,教学上取得的突出成绩有,一方面,部分学校依据自身实际情况,编制特色校本课程,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对足球基础理论和技能的掌握;另一方面,依据校园足球专家团队研制的《校园足球教学指南》,已拍摄完成365集校园足球技能教学示范短片,并编写360节足球示范课教案,保证在义务教育阶段,每个学期每一年级有20节足球课,以实现足球教学的系统性;此外,聘请外籍教练对校园足球教学工作进行指导,通过引进国外先进足球教学理念,以提升我国校园足球教学质量。
然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第一,当前校园足球活动开展过程中,普遍存在师资匮乏及师资专业水平较低的状况,爱好足球的体育教师希望通过自学形式提升自己的足球专业水平,但却面临着获取教学资源渠道不畅通的现实问题。第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足球特色校并没有常态化的开设足球课程,而有开设足球课程的部分学校,足球教学也变成了“应试足球”,不按足球运动规律实施教学,只教与考试内容相关的单个足球技术,例如传球、射门、点球等,导致部分学生踢球的动机开始“变味”,为了在期中、期末足球考试中拿高分,只学习与考试内容相关的足球技术,这即违背了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的真实意义。第三,至今为止,校园足球教学中没有建立起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导致课程改革和教学缺乏方向性,呈现出“多而杂”“杂而浅”的足球课程体系。
2.对我国校园足球训练情况的中期审视
训练是重点,通过科学训练可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以及实现校园足球普及基础上的提高。近年来,为实现校园足球的提高,训练上取得的突出成绩有,一方面,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足球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编制《中国青少年儿童足球训练大纲》;此外,为改变当前足球特色校足球教师专业水平较低的情况,部分定点学校通过向当地职业俱乐部购买服务,来提高其训练水平。另一方面,为使学生接受更高水平的足球训练,于2017年底试点建立了四个国家级“满天星”训练营,并计划于2018年在全国建立起50个左右的国家级“满天星”训练营;同时,借助国家级训练营开展模式的成功经验,积极推动各地建立省级、市级、县级和区级“满天星”训练营。“满天星”训练营所具备的特点有:一是,选拔高水平外教、本土教练执教,保障青少年学生在训练营接受科学化训练,以促进运动技能的不断提升;二是,提供高水平的校园足球训练和竞赛平台,严格落实每周“两训一赛”要求,通过训练与竞赛的结合,提高训练质量;三是,为有足球天赋的青少年足球学生提供平台,创造最好的条件保障足球天赋学生运动水平的持续发展,开创足球天赋学生人才成长新渠道。
然而,训练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第一,部分家长受“重文轻武”、“重智轻体”观念影响,不支持学生课余时间参与足球训练,要求其将精力用于文化课学习,导致学生课外参与足球训练被挤占现象非常普遍。第二,受功利主义影响,校园足球极易成为“功利足球”,训练重提高而轻普及,抓少数而放“多数”,不按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实施训练,过早的竞技化、专业化,以培养足球精英、夺取锦标为目的,重回足球学校和业余体校的足球运动员培养模式,淡化校园足球育人功能。第三,部分足球教师急功近利思想普遍存在,突出的表现在:首先,足球教师在组建球队选拔球员过程中,将身体素质能力作为唯一评价标准,而忽视对球员综合能力进行考核;其次,在培养球员过程中,拔苗助长现象严重,不依据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足球运动规律科学安排训练,主观认为球员体能是竞赛获胜的制胜因素,因此在训练内容安排上,主要以高强度、高重复次数的身体练习为主,导致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潜力被过早挖掘,限制其上升空间。
3.对我国校园足球竞赛情况的中期审视
竞赛是关键,通过组织竞赛,一方面,激发学生足球兴趣,丰富校园文化以实现校园足球育人功能;另一方面,为有足球天赋的学生打通升学通道,解决校长、家长对学生参与校园足球活动的顾虑。近年来,为实现校园足球的育人功能,在联赛设置中取得的突出成绩是,已构建较完整的竞赛体系,形成了“校内联赛——校际联赛——选拔性竞赛——出国交流比赛”为一体的竞赛体系。校内联赛以班级、年级为单位组织竞赛,并从中选拔出男、女校代表队;校际联赛以校代表队为单位组织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四级联赛;选拔性竞赛以校际联赛中选拔出的每一年龄组的各区域、各省区市最佳阵容为单位组织竞赛,经过夏令营、冬令营集训和比赛,选拔各个年龄组的全国最佳阵容;出国交流比赛以各个年龄组的全国最佳阵容为单位出国参加国际交流比赛。
但是,我国虽已构建较完备的竞赛体系,但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第一,受竞技体育“唯成绩论”“金牌至上”“锦标主义”等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给我国校园足球联赛的开展带来不良影响。首先,目标定位功利,重竞技轻普及,重点放在对校代表队极少数尖子球员的培养,忽视面向全体学生普及足球运动,这背离了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的初衷;其次,评价标准功利,部分学校将比赛名次作为评价校园足球开展水平的核心指标,这进一步助长学校足球管理者与教练员急功近利思想。第二,校园足球联赛的组织管理缺位。首先,校园足球四级联赛赛制不统一,缺乏纵向衔接,没有整合为一个完整的系统,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虽已成立17年之久,是目前国内高校参与范围最广、影响最大和竞技水平最高的足球赛事,但是,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的开展是相对孤立的,与高中、初中和小学的足球联赛缺乏衔接,没有整合的运作和管理;其次,校内联赛开展不容乐观,多数学校搪塞敷衍,有研究发现,小学有50%的布局城市,每月组织班级联赛的学校不足30所,初中有45%的布局城市,每月组织班级联赛的学校不足15所[6],而有机会参与省、市级和全国足球联赛的学生更少,有且多为赛会制,集中在几天完成,学生参赛场次少,这违背了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的真正意义;最后,联赛年龄段划分粗糙、欠科学,只划分为小学甲乙组、初中组、高中组和大学组,由于对参赛年龄段的划分考虑不足,导致部分比赛双方实力差距较大,比赛结果毫无悬念,比赛双方热情不高,失去锻炼价值;同时,还可能对大比分输掉比赛的学生球员心理造成不良影响,失去再参与足球运动的兴趣。第三,受我国地理环境和地方经济水平的影响,校园足球赛事发展极不平衡,西部地区联赛的开展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
4.对我国校园足球教师培养的中期审视
校园足球教师作为校园足球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和践行者,是校园足球活动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截止目前,我国校园足球师资培养所取得的成绩主要有:对现有的2万多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里的至少1名足球教师进行了国家级培训,培训人数累计超过2万人,而省级、地市级的培训人数近三年来达到20万人。同时,为吸收国外先进足球理念,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发展战略,一方面,已选拔1100余名校园足球教练员赴法国、英国进行为期3个月的出国交流学习;另一方面,累积引进国外青少年足球教练员360人,为保证外籍教练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系统性,聘任合同要求其在校园足球特色校任教至少工作一年,同时,在外籍教练教学中,鼓励周边学校的教师进行观摩学习,以促进本土教练执教能力的提升。
但是,校园足球教师培训开展以来,存在的突出问题有:第一,培训时间短,多安排在7-14天,许多省级培训甚至压缩至3-4天完成,然而,经调查显示参与培训的足球教师多为非足球专项教师,足球专业水平较低,要求其在短时间内掌握相关足球基础知识和技能,这必然引起人们对培训质量与效果产生质疑。第二,培训教材不规范,没有编制全国统一的适合青少年学生特点的校园足球教师培训手册;培训模式采取“一锅烩”,缺乏针对性,由于参与培训的学员专业背景各异,有非体育学科的教师、非足球专项体育教师、足球专项教师以及退役足球运动员等,其足球专业水平差异较大造成对培训内容的接受程度各不相同,因此,传统的面授式培训模式难以针对学员的专业背景进行分类和目标定位,这势必影响培训质量与效果。第三,目前校园足球教师培训还存在培训覆盖面窄、培训地点远、培训时间不灵活、培训缺乏相应的等级认定以及培训采取“一次性产品”缺少逐层递进、逐步深入的培训模式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