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近代,即欧洲和美国从约17世纪到20世纪初的历史阶段。在这段时期整个欧美世界遍布无产阶级的贫困,以至于诞生了伟大的共产主义革命。这种遍地的贫困根源何在,亨利.乔治在他的名著《进步与贫困》中把它归结为土地的地租太高。托马斯.马尔萨斯在他的《人口原理》中归因于人口太多造成了人均财富量低下。但是他们的解释经过历史发展的检验证明解释并不正确。本文的目的正是另给出西方近代贫困的一种解释。
亨利.乔治指出一种现象,欧洲在长达一千年的中世纪虽然下层大众生活并不富裕,但是可以勉强度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端,一个国家的财富快速增长,达到中世纪时期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但是劳动大众反而沦落到更加贫困的状态,这就是亨利.乔治所谓进步与贫困的悖论,也是他的名著的本名。
是什么导致了这种贫困?本文的理论是工业革命下出现的大量节省劳动力的技术在经济活动中的广泛应用使许多劳动者失业是贫困问题的根源。
事实上任何一项进步的技术在经济中被应用生产等量同等边际效用的产品都会节省劳动力,资本或土地的使用。这是新技术的价值所在。新技术在经济中的采用大多表现为资本。如果是节省劳动力,新技术进行生产的资本就会在社会生产中等量产出减少对劳动力的使用。这种情况可以称为排斥劳动力或对劳动力的排斥。
所谓排斥是指同等数量并且同等边际效用的商品的生产需要的等质劳动力数量会少于采用进步技术之前,新的进步技术的采用会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使可使用的等质劳动力数量少于之前,导致对可雇佣劳动力或多或少的“解雇”。
比如机器在生产中的使用一般会使同等产出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大大减少。
西方欧美国家开始工业革命使在中世纪广泛存在的手工业被近代化企业代替,从而使相当部分原先的手工业者失业,因为近代化生产并不需要像手工业同等产出下的劳动力数量,而是大量节省劳动力。近代化生产使中世纪式的手工业失业。于是随着工业革命的进程旧式生产的大量劳动力被排挤出生产领域,在社会上造成一支庞大的失业大军,也就是太多劳动力实际上无业可就。正如诺贝尔奖得主阿瑟.刘易斯在他的二元经济论中所阐释,一个经济社会在工业经济发展初期遍布社会的是大量实际上无业可就的劳动力,但无业可就意味着无法生存,于是这些劳动力以严重的非充分就业状态存在。西方世界在近代早期就面临这样的状况。不仅劳动力被近代工业排挤出原先的手工业,包括农业也是如此状况,比如圈地运动。于是场景就是,在中世纪末期大量劳动力存在于手工业和农业中,或许农业和手工业恰好吸收了全部劳动力,但是在工业革命后随着近代生产的缓慢应用慢慢出现过剩劳动力,劳动力被缓慢排挤出生产领域 ,最终,可能一百年时间,可能更短时间,也可能更长时间,在整个西方社会渐渐出现大量过剩劳动力,组成一支阿瑟.刘易斯认为的非充分就业队伍。
有人可能说近代化企业会吸收被从手工业,农业中排斥出来的劳动力,但是我们说过新的技术进步如机器的采用生产出同等量同等效用的商品会使用比之前更少的劳动力。那么采用新技术或新企业的崛起在早期一段时间内排斥劳动力(这个“一段时间”或长或短)会大于吸收劳动力,从而产生过剩劳动力。
那么,出现的这些过剩劳动力如何使整个社会的普通劳动者陷入广泛的贫困呢?当劳动力相对资本(可能还有土地,为了讨论简便,我们假定忽略土地这一要素或者谈到资本时也暗含包括土地,因为土地的数量相对是固定不变的)数量不断增加时劳动力的边际收入是递减的。如果劳动力数量相对资本的数量是过剩的,那么严格意义上劳动力的边际收入会是0!
在西方世界开始工业革命前夕,实际上劳动力的数量大概恰好满足经济生产需要或者过剩。当工业革命开始后,劳动力被排斥出旧式生产,会使劳动力出现过剩或使原来的过剩情况加重。于是劳动者的边际收入因工业革命是趋于恶化的。
这就是遍布西方世界的近代的赤贫状态。于是便有了西方近代世界的贫困。进步(工业革命近代企业的崛起)导致了贫困!
因此,简单的过程便是,工业革命下近代生产的广泛被应用使西方世界出现大量过剩劳动力,过剩劳动力压低了全体普通劳动力的收入过剩的劳动力会使劳动者边际收入无限接近0,导致普遍的贫困。西方近代的贫困状态正符合刘易斯二元经济论中刘易斯拐点前的社会经济模型。
实际上西方世界在近代还发生着另一个导致大量过剩劳动力出现的原因。即人口的爆炸性增长。这是伴随西方近代崛起同样的过程,正如马尔萨斯在他的人口论中所说明的。人口的快速增殖同样会使劳动力过剩从而使劳动者边际收入无限接近于0导致贫困。但是它是主要原因吗?并不是。因为统计下西方人口快速增长的同时人均财富却是增加的,并不符合马尔萨斯的分析。也即社会财富的增长速度快于人口的增长速度。因此以马尔萨斯的解释难以解释这一点。不过人口快速增长的确对出现劳动力大量过剩有重要作用,会使劳动力过剩情况趋于恶化,但只是上述过程的辅助原因,主因是近现式代生产的广泛应用导致劳动力过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