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解决以上问题,仅仅告知学生要主动学习,显然是不够的,因为每位学生都已经清楚这一点了,问题在于,他们不知道应该如何主动学习。下面,我们借助一些已有的研究成果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一) 职业生涯设计
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一个人对一生职业发展道路的设想和规划。对未来职业的担忧与畅想是中外绝大多数大学生最为关心的问题,这从大学报名咨询会、新生见面会、专业分流宣讲会、甚至专业课堂,无数次地被问到“这个专业好就业吗?”,“学的这些东西对找工作有帮助吗?”,可见一斑。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已经上岗的大学生却往往会因为一点小事(比如:年底加班太多了,和同事或直属领导闹不愉快了等等)就向公司提出辞职。这种矛盾是由于学生和家长没有对职业确立目标以及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缺乏对自身的认识,更不能结合环境进行整体和系统分析。
因此,新生导引课应该明确地提出职业问题,迫使学生主动思考,将来要从事什么样的职业?自身的能力和特点与该职业有哪些一致的地方?现实的环境中有哪些促进和限制的因素?
(二) 经验学习
“经验学习”是由杜威提出的。他认为“教育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和为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程”。传统教学中内容、方法与学习者本身需要没有联系的状况是杜威所反对的,他提出,最根本的解决方式是使学生“从做中习”,这样才能引发学习者学习的内在动机。
近年来一些高校发展起来的体验式入学教育模式正是“经验学习”的延伸。他们提出用热身适应、活动体验、反思分享、总结应用四个步骤帮助学生调整心态和与人相处的方法,挖掘学生的情感和感受,引导学生发现活动与生活的关联,从而影响学生的生活态度。
因此,新生导引课应该通过设置问题、案例分析、开展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感知到、说出来,而不应由教师直接告诉他们。
(三) 学生融入
“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共识,没有学生参与和学生发展,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汀托(Tinto)也在学生发展整合分析框架中指出,学生个体是否能融入大学学业系统和社交系统以及融入程度对其在校持续就读行为或辍学选择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融入的促进要通过有明确的目标、吸引人的活动、有角色的扮演,通过团队合作,从而实现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社会交往的目的。
因此,新生导引课应该选择易于理解、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有一定趣味的的活动,这样才会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相互交流配合,最终通过完成项目的反馈建立成就感,形成良性循环、
(四) 管理思维培养
管理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思维方式。习惯于高中教学方式的大一新生,希望被人告知做什么事和该怎么做;更注重细节而忽视整体;更关注事物的表面而缺乏深入思考的动力和能力;能识别出一些影响因素,但无法洞察事物的整体及其因素间和与环境间的关系,并加以协调。
因此,管理类新生导引课应该选择一些涉及管理思维训练的无需专业知识的管理实践案例,让学生在了解实际管理工作之余,主动发现自己思维方法上的不足,逐渐加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