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经济 » 正文
区域中心城市研究
 
更新日期:2019-09-10   来源:经济纵横   浏览次数:195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国外区域中心城市研究国外对于区域中心城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界定、发展理论研究两个方面。关于区域中心城市的界定,城市经济学家沃纳赫希认

 
(一)国外区域中心城市研究
国外对于区域中心城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界定、发展理论研究两个方面。
关于区域中心城市的界定,城市经济学家沃纳·赫希认为中心城市是“为郊区地带所环绕、往往还有一些较小城市分布在周围的那个主要城市。”2000年美国人口普查局规定,“在每一个大都市统计区和联合大都市区内,最大的城市即中心城市,某些情况下,若符合官方标准,还有一个或更多的城市可称为中心城市。”德国经济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则认为,中心城市往往位于一个地区市场和交通网络的中心位置,为周边提供货物和最好的服务,它在一定区域的城镇体系中往往等级最高。
关于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理论研究主要观点有倒“U”型经济发展理论、增长极核理论、循环累积因果理论等。倒“U”型经济发展理论是1965年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逊提出的,他认为区域城市之间的发展差异,在社会经济发展初期,随着经济总量的逐步提高,城市差异逐步扩大,当到达社会经济发展中后期,随着经济总量的丰满化,区域城市差异保持相对稳定,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继续推进,区域城市差异逐步缩小。区域城市之间的发展呈现出倒“U”型的特征。增长极核理论是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1955年提出的,他认为经济增长出现的区域不是随机的,而是遵循一定的规律,总有一些地理位置相对优越或者具有其他突出特征的地区发展成为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极,通过这样一个经济增长极,集中一定区域的金融、人力、货物等资源,这样就发展成为了一个中心城市,中心城市简单说就是一定区域的经济增长极,它的作用是聚集,中心城市聚集了优质资源后,又通过其辐射作用将科技创新、优秀发展理念等向外围延伸。增长极核理论可以说为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撑。循环累积因果理论是瑞典著名经济学家冈纳·缪尔达尔提出的,他认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个因素的变化会导致与之相关的另一个因素的变化,并且这种变化是以循环累积效应不断扩大的。对于一个集中了优势资源的地区,其组成的各相关因素之间的变化呈现的是正向循环累积,因此该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而相应的,劣势资源集中的地区,其发展的某一环节的变化引起的是负向循环累积,导致该地区的发展更加难以为继。作为政府而言,应该正视不同地区发展能力的差异,集中力量先发展优势地区,待优势地区发展起来以后,再通过其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循环累积理论中认为的应该优先发展的优势地区,就是我们现在通常认为的中心城市。
(二)国内区域中心城市研究
国内对于区域中心城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区域中心城市的界定、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和发展评价三个方面。
关于区域中心城市的界定,杨建城认为中心城市一般是指在城市化过程中,一定区域内城市群中能级最高,居于核心地位,具有综合功能,起着枢纽作用,主导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城市,它代表着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何建文则认为中心城市是指具有综合功能、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活动中起着枢纽作用的城市。苗建军认为,区域性中心城市是指在一定区域的城市带中具有相当经济实力,能在经济、科技、文化各方面对周围区域产生相当辐射作用的中心城市。郭宝华和李丽萍认为区域中心城市一般是相对于经济区域和城市群而言的,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的城市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的城市。具体而言,区域中心城市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以城市体系为依托,经济发达、功能完善,具有较强的聚集力、辐射力和综合服务能力,以市场对资源的合理配置为基础,通过支撑、示范、关联和磁场等作用,能够主导和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城市。吴宏放认为区域性中心城市,是指一定地域空间内具有聚集力、辐射力、带动力的城市。
关于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王何和逄爱梅对我国三大都市圈域中心城市极化、扩散和创新三大功能效应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上海的综合效能最强,其次是北京和广州,中心城市功能的强化主要是通过优化发展规划、建立区域协调机制以及增强中心城市自身实力来实现的。毛月平和加年丰以晋城为例探讨了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他们认为,中心城市的功能体现主要是通过由面到点再到面,继而完成对于区域经济的动能传导。董洁芳和邓椿通过对不同阶段的城市经济圈进行研究,发现中心城市在城市经济圈不同的发展阶段中所担负的功能是不同的。在发展初期阶段的城市经济圈中,中心城市的功能主要是集聚,当城市经济圈发展到中期,中心城市的功能变成了集聚和扩散并重,当城市经济圈发展到后期时,中心城市的功能更多是扩散和资源的创新再扩散,此时集聚作用只是辅助。
关于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评价,马国强和朱喜钢通过构建区域中心城市区位选择模型,分别从封闭和开放两种条件下探索了浙江省嘉兴市的发展状况,得出结论,在封闭条件下的中心城市区位倾向于该地区的地理中心,而开放条件下的中心城市区位倾向于其主导的联系方向。武汉市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的吴永保等人对中部地区6个省会城市的中心性进行计量分析,发现它们的中心性等级低于深圳、广州、天津等城市,但是每一地区的省会城市其中心性在该地区都是最强。邵云飞、欧阳青燕和唐小我则重点探讨了中心城市的自主创新效率,通过对我国西部三个主要城市重庆、西安、成都的自主创新效率进行评价,分析其作为中心城市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这也为评价中心城市发展能力提供了新的分析切入点。谢守红选取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人均出口总额、人均实际利用外资、出口依存度、资本依存度等多个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了我国中心城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得出结论,东部中心城市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中心城市。高玲玲和周华东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主要分析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其得出结论,并不是该城市自身实力越强,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大,城市的影响作用还取决于其实力以外的其他方面。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区域中心城市研究

下一篇: 区域中心城市研究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