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哲学 » 正文
司马光的三国正统论
 
更新日期:2019-09-11   来源: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浏览次数:492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三国时期正统与《三国志》正统观的论述在他们(按:宋代学者)的整个正统理论中处于关键的地位,司马光自不能外。事实上,正曹魏还是正蜀汉是一位史家

 
“三国时期正统与《三国志》正统观的论述在他们(按:宋代学者)的整个正统理论中处于关键的地位”,司马光自不能外。事实上,“正”曹魏还是“正”蜀汉是一位史家正统论的试金石,在古代士人的正统观中居于核心地位。因此,专门考察司马光的三国正统观很有必要。
魏、蜀、吴三国均非正统,应一视同仁。这就是其三国正统观的核心内容。
司马光不认为曹魏是正统王朝的论证已如前述。当然,他也不“伪魏”或“正蜀”,其原因前贤多有论及,其中四库馆臣的说法最具代表性:“宋太祖篡立近于魏,而北汉、南唐迹近于蜀,故北宋诸儒皆有所避而不伪魏。高宗以后偏安江左近于蜀,而中原魏地全入于金,故南宋诸儒乃纷纷起而帝蜀。”这一观点至今仍是学界主流。但是,有学者考证:“早在宋朝建国之初,上层意识形态已经统一好口径,明确了宋太祖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是突发事件,事前完全没有预谋,这和曹操处心积虑数十年去篡立东汉是有天壤之别的。换言之,不管历史真相究竟如何,宋太祖的篡立和曹魏的篡立性质是否一样,既然统治阶级给这个历史事件定下基调,那么宋代学者在涉及这个问题时,自然不会把天命所归的大宋与野心篡立的曹魏相提并论,也不需要通过‘不伪魏’来达到‘不伪宋’的目的。”如果这一说法能够成立,司马光“不伪魏”的原因就必须重加探析。
在前引两文中,他未下一字“不伪魏”,却连篇累牍“不帝蜀”。显然,后者才是他的用意所在。
在修《通鉴》时,司马光坚决反对南人刘恕的“帝蜀”说,理由不是其一贯标举的“夫统者,合于一之谓也”,而是“昭烈之汉,虽云中山靖王之后,而族属疏远,不能纪其世数名位”,并与“南唐烈祖称吴王恪后,是非难辨”联系起来,其“不帝蜀”的用心,昭然若揭。
李昇建立南唐,自称唐后,承唐“正统”,实力强大,窥伺中原,后虽渐趋衰弱,但北宋进行统一战争时,其抵抗在南方诸国中仍最为顽强。因此,北宋对南唐一直有所忌惮。南唐立国江南,本非唐朝后裔却以此自居,与中原王朝对峙数十年;蜀汉建国川蜀,自称汉室正统并宣称绍汉,与曹魏血战将近半世纪,两者非常相似。为不予南唐正统,不帝蜀确有必要,这在黄初二年“臣光曰”和《答郭长官纯书》中都有明显表露。“蜀先主自言中山靖王之后,而不能举其世系。后唐出于沙陀,姓朱邪氏,唐赐之姓……李昪起于厮役,莫知其姓……及称帝,慕唐之盛,始自言姓李,初欲祖吴王恪,嫌其诛死,又欲祖郑王元懿,命有司检讨二王苗裔,有司请为恪十世孙。昪曰:历十九帝,十世何以尽之?有司请以三十年为一世,议后始定。”对此司马光问道:“今三家皆谓之余,可乎?”在对南唐“唐室后裔”的身份极尽嘲讽的同时,将其与刘备联系起来,充分表明了司马光不以蜀汉为正统,是为了不“正”南唐,并非“为本朝讳饰”。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司马光的三国正统论

下一篇: 司马光的三国正统论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