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经济 » 正文
企业声誉的内涵界定与理论来源
 
更新日期:2019-09-11   来源:经济问题   浏览次数:338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Whetten(2000)认为企业的声誉是与企业的身份,企业的形象,企业的经济效益三位于一体的作品。这些作品虽然概念相关,但是关系仍然不同。Rindova(20

 
Whetten(2000)认为企业的声誉是与企业的身份,企业的形象,企业的经济效益三位于一体的作品。这些作品虽然概念相关,但是关系仍然不同。Rindova(2010)等人认为企业的声誉集合了企业的整体吸引力,企业的名声和自尊,企业过去的收获,并对企业有重要实践意义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Raithel(2015)认为企业的声誉是一种有助于竞争的,有价值的无形资产。一个具有良好竞争优势的声誉可以给不同利益相关群体提供卓越的财务业绩。Walker和Dyck(2014)认为声誉是所有利益相关者认知的总和。但是,Mishina(2012)认为企业的声誉是通过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来评估的,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根据他们对企业基本的认知,从而形成不同的判断Lange(2011)认为企业的声誉是一种以事物,以普遍的好感度而闻名的一种事物。Rindova(2005)认为声誉只是两种维度,即为感知质量和突出性。Walker(2010)在原有研究学者的基础上增加了时间性和稳定性两种维度,认为声誉是集中了时间性,稳定性,感知质量,突出性的一种概念。Fombrun(2010)将声誉定义为“公司过去的行为和未来前景的感性表现,描述了公司与其他主要竞争对手相比,其所拥有的整体良好吸引力”。 Weiss(1999)说“我们将声誉视为一种全球认知,即一个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的高度尊重或认知”。在这个定义中,作者认为企业声誉是一个一般的组织属性,反映了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重视程度。
对于企业声誉研究的理论来源主要可归结为四个方面:
第一,经济博弈和信号理论。Spence(1973)认为企业的声誉研究基础是来自经济博弈和信号理论。Basdeo(2006)是真正将企业的声誉研究和信号理论联系起来的研究学者。从这个理论的角度来看,企业声誉可以作为企业的属性或产品的代表。Weigelt和Camerer(1988)以博弈论为基础,概述了声誉如何从企业过去的行为中产生,并对企业的未来发展产生影响,这些演化的行为表明了公司的属性。
第二,资源理论。Barney (1991)认为企业声誉研究起源于有关资源的观点(RBV)。 一方面,一些具有创新性的论文已成为RBV研究的基础。 另一方面,资源RBV与企业联系起来的集合领域就是企业的声誉。Deephouse(2000)将媒体声誉描述为无形的战略资源并可以带来竞争优势的产品。因此,建立在资源理念上的研究将声誉视为一种有价值的无形资源,企业的声誉越高,企业就具有越高的财务资产。
第三,制度理论。Meyer和Rowan(1977)认为对企业声誉的研究起源于制度理论。以基础作品为代表并具有合法性的研究制度是制度理论的核心方面。因此,制度理论推动了人们对企业声誉在社会互动中的理解,并且可以被视为声誉是组织在其领域中积累的集体意识和认知的总和。
第四,社会责任角度。 McWilliams和Siegel(2001)认为企业声誉起源于企业的社会责任。该理论包括利益相关者的基础工作以及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的社会表现,后者形成了实证研究的概念基础,显示了企业社会绩效、企业的财务业绩等硬性指标都与企业的声誉有关。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企业声誉的内涵界定与理论来源

下一篇: 企业声誉的内涵界定与理论来源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