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延伸了电影的真实性
在电影发展初期的很长时间里,真实性是评估一部电影的重要标准之一。这里提出的真实性包括影像和感官两方面。在电影起步时期,电影的制作主要依赖于摄像机的摄像技术,它只能达到简单地复制和还原现实生活中的场景,由于电影大多取景于校园、街区、饭店、公寓等场所,继1895年卢米埃兄弟将火车进站的画面向大众展现之后,《水浇园丁》、《出港的船》、《烧草的妇女们》、《工厂的大门》等一些早期影片的内容均较贴近生活,即影像的真实性。而感官的真实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影效果赋予人的感受,这种观者在主观意识上认识的“真实性”,是电影整体效果所产生的,而不必须产生于真实的拍摄场景,这使得依托于道具与片场工作人员配合下的特效出现在早期电影中,例如通过移动场景中的树木造成人物移动的效果,通过使用可摇动的马的模型产生骑在马背上的效果等,类似实例不计其数。早期基于道具的特效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对虚拟的仿真以及电影制作成本的降低,其所涉及的制作手段和能够合成的效果均极其有限。相比之下,数字技术的运用突破了道具特效的局限性,经过数字技术处理的电影模糊了现实与想象的边界,使过去停留于想象的“虚拟”得以变成“真实”。数字技术给电影带来继声音、色彩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艺术变革,它拓宽了影视审美的领域,拓展了电影艺术镜像表达的潜力,提供了重塑现实的多种可能性,为电影开拓了艺术创作空间,电影艺术的内涵和领域变得更为广袤了。因此,数字技术在现代电影制作方面起到里程碑式的作用,它不仅改变了传统的电影创作手段,更重要的是在电影原有的基础上,延展了其真实性,从而赋予电影艺术新的内涵、新的模式和新的发展。
2 拓宽了电影的发展方向
科技的日新月异给电影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数字技术在电影制作中的应用渐趋深层次化与全面化,在电影艺术的展现中被赋予无限的创新发展。数字技术的运用在视觉效果强化方面的作用已不可替代,当今演员、地点、风景乃至摄像机的主要地位逐渐被计算机取代,例如2015年上映的电影《速度与激情7》,作为电影主演之一的保罗沃克在电影拍摄过程中因车祸不治身亡,于是影片的后半部分启用了替身和特效,制作者总共使用了350个特效镜头制作保罗剩余的场景,同时扫描了沃克兄弟科迪和卡勒伯、约翰·布罗特顿,以及有类似体质的其他电影演员,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将这些演员与沃克的图像进行聚集加工,再应用到替身上以完成电影创作。2014年上映的《霍比特人:五军之战》电影中,许多大场面以及龙的面部神态特写都是采用3D建模数字技术而表现出特效。媒体艺术家兼作家列夫·莫诺维奇在1995年就前瞻性地提出了未来数字电影的发展方向,“数字技术让现场拍摄的镜头成为进一步合成、动画化和使之变形的原始材料”。迈克尔·诺尔于1970年提出:“电脑在艺术上的作用,已经开始接近全新的审美体验。”因此,电影的数字化处理扩大了早期电影的题材范围,使得战争片、武打片、末日灾难片和超现实主义电影有的放矢,推动了电影艺术的多方位发展。
3降低了电影的艺术价值
电影先驱乔托·卡努杜曾这样描述电影的发展,电影是把静的艺术和动的艺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造型艺术和节奏艺术全都包括在内的一种综合艺术。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相同,电影被认为艺术而非技术,电影并非只是由技术的使用累加而成的产品,它不仅融入了人们对现实、环境与自身内在关注的要素,更是人类认知和感受世界的一种艺术表现方式。数字技术的发展突破了电影制作技术方面的限制,提供了更多创作电影发展的空间,同时也扩宽了影视艺术与审美研究范围。在基于数字技术电影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下,电影的创作周期逐渐缩短,院线作品更新趋于越来越快,同时,由于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大规模穿插于影片之中的特效带给观者强大的视觉、听觉甚至触觉方面的刺激,以满足大众的喜好。由此,电影的发展被商业化驱动,特效的拼接满足了部分市场的需求,同时也会让电影远离了艺术的初衷,电影的艺术性,即作品中细节处理,整体节奏的把握,亦或电影背后引人深思的内涵和深厚底蕴,亦不再是大众关注的焦点和评议电影好坏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