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探索高校教育管理的新模式
 
更新日期:2019-09-16   来源:高教论坛   浏览次数:266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创新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理念1、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学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学

 
(一)创新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理念
1、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学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在学生教育管理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针对目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所存在的弊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要顺应“以人为本”的时代潮流,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贯穿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始终,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我们要以大学生为出发点和中心,从学生的需要和利益出发,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既要充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又要充分尊重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采取平等的方式进行教育;因势利导,多采用"启发"示疏导,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励自我教育,发挥自身潜能。要坚持以学生利益为先,把学生的需要当作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理解学生,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2、树立民主管理的理念
将民主的现代化管理理念注入到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一方面,让学生自觉主动参与到学生管理工作中来,可以实现学校教育管理由原来的“行政化”和“被动式”的方式向“民主化”和“自主化”的方式转变,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另一方面,坚持民主化的管理理念,可以彰显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人文精神,切实维护和保障学生的各项权利和利益,让学生与学校融为一体,即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形成合力,使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激励”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优化高校学生教育管理队伍
1、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
中央 16 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辅导员是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队伍是学校教育管理的基层工作者,与学生的成长成才紧密结合,与大学生的发展息息相关。首先,要严格选拔和聘用机制,建立稳定并合理流动的辅导员队伍[4]。要按照职业化标准,对辅导员队伍的选拔、聘用,提出科学合理的标准要求和程序,使辅导员队伍的数量、年龄、职称、学历等结构优化合理。其次,要健全和完善培训制度。通过岗前培训、专业培训等,借助社会实践、外出考察学习等途径,鼓励辅导员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理论素质和职业化水平;再次,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要针对辅导员队伍的工作特殊性,对他们的工作业绩认定和职称评审,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估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和流动机制,并在课题申报、职称评审、薪资待遇和评优推优等方面,给予政策激励,提升辅导员职业的社会认同感和自我价值感,提升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营造民主、尊重、和谐的工作环境和氛围。通过以上途径,扎实推进辅导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进程,从而保障高校学生的教育培养质量。
2、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课堂是教育的第一阵地,教学工作是高校教书育人的关键环节,因此,学生教育管理要紧密围绕第一阵地展开。首先,任课教师要增强自身的职业道德,做到爱岗敬业、无私奉献,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任课教师要通过课堂实践、以老带新、讲课比赛等方式,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驾驭课堂的能力,积累授课经验,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加强授课效果,最大程度的提升广大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带动学风建设;最后,要实行有效的课堂管理制,实行课堂考勤制和听课制,辅导员和教学管理部门与任课教师建立紧密的联系,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课堂出勤和听课情况,并对学生课堂情况做出反馈,将学生课堂表现与评奖评优、期末考核紧密联系起来,形成学院--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任课教师三方联合[1]的局面,使教学任务能更好地完成,教学效果得到更好体现,切实增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3、发挥优秀学生骨干的力量
优秀的学生骨干来源于学生,是学生中的精英,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起着榜样的作用。抓好用好优秀的学生骨干队伍,通过典型示范和引领激励,以点带面推动全局工作,是行之有效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方法。一是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学生党员是学生中最优秀最先进的群体;要通过共同学习、参与工作、思想交流等方式,影响和带动其他学生的思想、生活和学习,营造学生互帮互助相互关怀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他们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引领和表率作用;二是加强学生干部队伍的力量,培养一支责任心强、工作能力过硬的高素质学生干部队伍,搭建老师和同学之间沟通的桥梁,为学风建设打下良好基础;三是借助先进学生典范的榜样力量。通过评优推优的方式树立先进学生典范,通过网络、光荣榜、学习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广泛宣传在班级工作、科技创新、社会实践、考研就业等方面的优秀学生典范,让广大学生充分认识和了解优秀学生的先进事迹和奋斗历程,更好的明确自己的未来的目标和发展方向,用榜样的力量影响、教育和带动广大学生勤奋学习。
(三)完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机制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机构设置要从高校的实际出发,在传统的校、院两级管理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规模、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特色等因素,以学生的发展和需要为依据,完善融教育、管理、服务为一体,集引导、关爱、维权为一身的学生教育管理机制。
1、完善学生工作领导机制
要按照以人为本,民主管理的教育管理理念,实行专门化的领导体制[3],要将兼职部门分管的所有学生事务都划归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管理系统,建立直属学生工作处(部)副处长领导的多个中心和办公室,实现学生工作处(部)和相关部门的有机重组,形成统一的新型的学生工作领导体制。
2、完善管理部门机构设置
要在学生工作处(部)的统一领导下,进一步完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就业指导中心等各部门设置。关爱经济困难学生,构建一整套的学生“奖助勤免贷”的资助体系,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和励志教育;关爱学生的心理健康,由专业的心理健康指导老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指导和心理咨询,并为全体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库,制定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预案;通过“心理健康活动月”等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关爱学生的职业发展,由就业指导中心进行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配备专业的学生工作人员,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指导大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为毕业生提供全面的就业信息和求职技能;积极对外联系,为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提供就业服务机会,全面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3、完善后勤管理机制
学生的后勤管理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公寓管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随着高校的扩招和后勤的社会化改革,学生公寓等硬件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也涌现出来新的问题。要建立“学生工作处--后勤公司—辅导员”的联动共管机制,即建立学生工作处与后勤联系沟通制度和辅导员与学生所在公寓联系制度,推动学生公寓管理实现联动共管,优势互补,按期对公寓卫生和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对于宿舍的硬件设施、卫生、文化、文明各方面的情况及时关注并及时通报,有效的拓展学生教育管理阵地。
(四)打造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平台
通过线上线下充分结合。完善线上教育阵地,以网站、主页、日志、微博、微信等新颖的、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强化思想引领,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正能量;线下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改善以传统的政治学习和娱乐性的文体活动为主的形式,整合优势资源,与校史校训、专业特色、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创造体现时代性、富有时代气息、高质量和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拓宽素质教育平台,以“第二课堂成绩单”为依托,打造彰显专业特色的科技创新和实践服务团队,落实实践育人。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探索高校教育管理的新模式

下一篇: 探索高校教育管理的新模式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