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创造良好的社会法律环境
1.1 营造良好的社会法律氛围
良好的社会法律氛围的形成,最主要的是要加强政府对权力的监管效力和加大政府办公的透明度。只有通过建立公开、公正、透明、廉洁的政府才能增强整个社会对法律的信仰和敬畏,才能树立司法公信力,才能进一步为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创造优质的社会法律氛围。因此,要提升“一带一路”倡议下大学生法律素养,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法律的宣传力度,使民众能够切实感受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法律的实在影响,并积极加入到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学习中去,给大学生营造一个优质的社会法律氛围。
1.2 加强大众媒体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宣传力度
随着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网上发布、查找、评论相关信息。大学生作为网络群体的主力军,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时时刻刻的观察着新闻媒体的最新动态,比如,刷微博、论坛、朋友圈等。我国相关部门可以利用大学生们对新媒体的热爱来有意识的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增强自己的法律素养。比如,可以在大学生们觉得枯燥无味的法制栏目中邀请当红明星,通过偶像的力量传播“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法律知识;或者在真人秀节目中穿插“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有关法律方面的知识,让观众既娱乐又学习了法律知识等。增加大学生感兴趣的元素来吸引他们对法律的热爱,从而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最后达到在生活中遇到类似案例能够运用法律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目的。
2调整高校教学模式
2.1提高教师的法律素养
在高校,教师是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引导者,示范者。因此,教师的法律素养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法律素养。因此,要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法律素养。
(1)加强思政课教师法律素养
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建立一支思想上合格、政治上可靠、具有高度的法律素养的师资队伍是关键。必须采取定期性和临时性措施对思政课教师针对法律素养这方面进行专项培训。定期进行培训目的是为了使从事法律基础的教师们能够形成较为完备的授课体系,对我国现行法律法规条文的更新与修订进行解读,还可以结合“一带一路”倡议的最新政策走向归纳总结出对大学生法律素养提出的新要求、新标准。专项培训的方式可以是集体专项教研、专项课题讲座、高校间观摩教学等;临时性培训的目的是为了使教师们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关的教研活动,通过反映大学生在法律素养方面真实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解决危机;可以通过临时性培训的方式将“一带一路”沿线有关国家和地区法律法规的最新动向通过讨论的方式总结出重点,再通过课堂讲授给学生。临时性培训的方式多以教师自发组织小组讨论会、教研为主,教师日常资料积累为辅。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掌握课堂的主导权,在发现学生为了完成作业通过网络复制完成的“新作品”时,思政课教师一方面应告知学生法律对于作者著作权与网络信息传播权的保护,另一方面应引导学生树立著作权保护意识,避免其日后在作品发表、软件开发、文案创作及其他经济活动中出现著作权侵权纠纷。
(2)引进法律专业方面人才
要加大法律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由于不是所有的高等院校均开设法律相关专业,因此这方面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本身就设有法律专业的院校,首先,可以让法律专业教师加入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来,分担一部分思法课程;其次,法律专业教师不乏在律师事务所和公益机构担任法律顾问等,他们接触到的真实案例也非常广泛,可以定期组织法律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相关教师一起教研,分享经验;最后,可以在学校设置免费的法律事务咨询中心和微信公众号,聘请校外有经验的涉外(“一带一路”)专业人士和校内专业教师为大学生答疑解惑,帮助他们尽早建立法律思维。对于没有开设法律相关专业的院校,可以与附近设有法律专业的大学组成兄弟院校,长期聘请该校法律专业教师来校为大学生授课,除设立常规法律咨询中心以外,还需要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法律设立专门咨询中心,并进一步以结对子的方式由专任教师、思政教师、若干大学生组成法律互助小组,定期组织学生分享近期自己的心得以及遇到的问题,时刻把握大学生在法律素养方面的新动向并通过定期组织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来检测最近所学成果。
2.2改革大学生法律基础课考核机制
改革大学生的法律基础课考核方式。当前,大学生法律基础课考核方式均是以闭卷的方式进行,这让从小就在大大小小的考试中“幸存”下来的他们非常容易对这门课程产生抵触情绪。大部分大学生均采取课上随意记,课后全不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的抵触式应考模式,使得完全违背国家教育部开设这门课的初衷。因此,必须转变思维,通过改革考试方式的办法激发高校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热情。一是改革考试题型,采取主观题与客观题相结合的方式。除客观题外不设置标准答案,让学生根据自己平时所学习的内容自由发挥。二是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可以将大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定期对该小组的学习成果进行测评,比如,可以采取舞台剧或知识问答的形式检验对法律知识的掌握情况并记录到最终成绩里;三是可以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实时督促和真实掌握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现状。比如,针对“一带一路”倡议,可以在学校公众号开设法律专栏板块,使感兴趣的同学能够及时掌握最新动态。四是每个学期要定期组织学生参加与法律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不但意识到遵守法律的重要性,还能够向周围其他人宣传法治思想,比如,参加模拟法庭,组织学生参加普法活动等。
2.3组建大学生学习和实践法律的社团
学生社团作为群众性学生自治组织,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主要由有共同意愿和兴趣爱好的学生自愿组成。高校中的学生社团包括学生会以及各种分类繁多的协会,这些社团是大学生能够进行法治实践的重要平台。在刚进入大学时,很多大学生就积极加入各种社团,各学生社团的社长对大学生起到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甚至比教师的作用还大。因为大学生的业余活动时间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在学生社团里跟同学一起进行社团活动,很多大学生宁愿选择逃课也要参加社团活动,足以见得学生社团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如果能够发动大学生社团积极参与组织法治实践,特别是“一带一路”专题法治实践,那么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一定可以事半功倍。大学生也可以建立专门的法律社团,与其他社团建立友好联系,互相感染影响,组织实施法治实践,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因为在学生社团的建立及其发展过程中肯定会涉及到法律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本身就需要学习法律知识,自然而然会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高校也可以要求学校中各个社团定期学习法律知识,参加法律实践,将学生社团中特有的团队精神贯彻到法治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法律素养的提升。
2.4加强高校与产业界在法律素养方面人才培养的合作
设施联通、贸易畅通和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而这些领域人才的法律素养高低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工商业界相关企业、商会和行业协会的未来发展。因此,产业界在与高校密切合作培养相关专业的人才过程中,绝对不能忽视了大学生的法律素养问题。事实上,加快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前已纳入部分央企“一带一路”倡议规划中。例如,“自2014 年起,中交集团开始实施“11711 人才计划”,即在五年内培养 100名企业领军人才、1000名青年骨干、7000名优秀项目管理人才、1万名骨干专业技术人才、1万名高技能人才。”[[4] 国务院国资委.看央企如何突破“一带一路”人才瓶颈.新华网,2015.7.28.][4]身处“一带一路”建设第一线的产业界最清楚沿线国家的经济需求以及与之相匹配的人才需求,因此加强两者间的合作既要求产业界要及时向高校传递人才需求信息,也要求高校主动与产业界协同制定人才规格标准、联合开展人才教育培训工作。在培训中,只有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成熟度得到了保障,才能为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在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大学生要自觉加强自身法律素养
3.1自觉学习法律知识
大学生远离了父母的保护伞,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要提升自身的法律素养,必须增强主观能动性。大学是自己读出来的,不是靠老师教出来的。大学生自觉学习、丰富法律知识的途径很多:
一是在课堂上跟老师学。对大学生而言,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有关的法律知识的来源主要是大学课堂和课外日常生活中的积累。因此在学习期间,如无特殊原因应做到上课不迟到、早退、旷课,课上认真听讲,并积极参加教师安排的各项课堂实践活动;二是课后认真复习及实践;三是可以去图书馆查找和借阅与法律有关的报刊杂志等,领悟法律的真谛,加深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法律知识的理解;四是有计划的通过网络、手机、电视等媒介加强自身法律知识的积累,并着重搜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关的法律案例来巩固所学到的法律知识,增强法律知识的实际操作性。对大学生来说,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法律知识并且形成法律素养,才算是一名合格的大学生,才是一名有责任心的好公民,才能不仅适应我国依法治国的需要,更能适应“一带一路”建设的需要。
满18周岁的完全行为能力人,具有投票权和选举权,因此,他们可以参与到这些立法讨论中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比如,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刚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就是在广泛征求人民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实现的修宪。另一方面,大学生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旁听法院的庭审过程,尤其是与“一带一路”有关的涉外官司,既行使了自己的法律监督权,又增加了对“一带一路”国家法律知识的积累。法律应用能力的提升是大学生在长期的法律知识学习过程中,以及社会实践的积累中逐步形成的,是检验一个人法律素养高低的最终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