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哲学 » 正文
以自我为中心:中华文化复兴的内在维度
 
更新日期:2019-09-17   来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浏览次数:319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多元化文化格局下,如何避免文化冲突、进行文化整合是世界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问题。美国人类学家克拉克洪指出:一个社会要想从以往的文化中完全解放出

 
多元化文化格局下,如何避免文化冲突、进行文化整合是世界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问题。美国人类学家克拉克洪指出:“一个社会要想从以往的文化中完全解放出来是根本不可想象的,离开文化传统的基础而求变、求新,其结果必然招致失败。”保持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是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应有之义,以自我为中心是中华文化复兴的重要维度,是遭遇他者后保持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关键。增进中华文化认同与适应成为以自我为中心的源动力。以自我为中心,并不是自我中心主义,而是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因此,以自我为中心是延续传统、继往开来的前提和保证,对于推动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全盘西化会导致自我迷失甚至是被他者侵蚀、同化,文化保守会导致自大自负、故步自封,进入异质文化环境会导致文化休克,这些都是没有中华文化主体意识而造成的。随着西方话语权的不断扩张,我们只有对中华文化有个清醒认识、准确定位和明确构想,才能最大限度地争取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实践证明:通过倡导去中心化的文化观,批判错误的他者文化,可以解构西方的价值观念,削弱西方的话语霸权,从而塑造一个全新的自我文化,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中华文化认同的解构和中华文化认同的重构将同时存在,中华文化的适应同样面临解构和重构的双重维度。只有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与归属,才能使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文化表征、坚实的文化内核;只有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比较与适应,才能对中华文化进行自我反省、自我定位、自我构想和自我调整。只有辩证继承中华文化,主动适应西方文化,才能参与到当代社会现象的分析之中,进而接续中华文化传统。因此,以自我为中心,坚持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才能在文化认同过程中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同时,在文化适应过程中不妄自菲薄、削足适履,也不妄自尊大、故步自封,“不断地把‘他者’包容进来,不断地让‘他者’来挑战自我,在同‘异’和‘变’的缠斗中不断地把‘同’和‘不变’阐释或生产出来”,才能让中华文化迸发出更大活力。
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身份的自我建构。“身份,不管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法国的还是英国的,不仅显然是独特的集体经验之汇集,最终都是一种建构——牵扯到与自己相反的‘他者’身份的建构,而且总是牵扯到对与‘我们’不同特质的不断阐释和再阐释。”在中华文化认同与适应的动态建构过程中,重新建构了自我的文化身份,回答了“我是谁”和“我们是谁”的问题,从而确定了自我的文化精神、文化品格。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只有以自我为中心,才能防止中华文化身份的断裂。文化多元化使中国陷入“杂揉语境”,文化霸权主义、文化帝国主义、文化殖民主义等西方文化思潮纷至沓来,如果不能够坚持以自我为中心,那么在遭遇他者后就容易迷失自我,丢失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囿于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桎梏。文化认同是界定自我、区别他者、加强彼此同一性、强化自我身份归属的重要方面。通过建构中华文化认同,可以让中华文化保持自己的身份特征、核心价值、精神底蕴和话语形式。文化适应是一种文化调整的手段,建构中华文化适应并不是要孤芳自赏、故步自封,不是要一概接受、统统拿来,也不是要接受同化、成为附庸,而是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让我们更全面理解、把握中华文化的价值体系,从而强化自我的心理和身份归属。我们通过坚持以自我为中心,可以辨清真伪、善恶和美丑,努力消解西方的文化话语霸权,维护中华文化的话语权,建构中华文化身份。在自我在与他者的平等对话中,人们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学习借鉴西方文化,避免了文化焦虑、文化困惑,强化了对中华文化的自我认知,从而建设适应历史要求、现代化的中华文化。
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提升了民族凝聚力。中华文化认同与适应是中华儿女的文化归属与价值支点,成为统一中国、凝心聚力的催化剂和黏合剂。无论是在大陆,还是在港台、华裔居住地,中华文化的认同与适应可以让中华儿女保持自我的清醒、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激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斗志,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特别是遇到文化碰撞和冲突的时候,能够使中华儿女能够站在同一个民族的立场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全球化使中国面临着一个外在的‘他者’,这既催生和强化着中国民族认同的产生和发展,也使中国的民族认同面临着重大挑战。”中华文化的认同是以对他者看法为前提的,对自我的界定包含着对他者的价值、特征等的区别。通过中华文化认同所形成的归属,增加了我们休戚与共、守望相助、相互依存、手足相亲的感情,增强了我们的地缘属性、民族属性,使我们共同捍卫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打造血肉相连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全球化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交流更加频繁,通过中华文化适应所形成的共鸣,积极推动了中华文化同其他文化尊重差异、寻求共同点,“使自己的文化走向世界,用自己的优秀文化去消除西方文化的种种内在缺陷”,实现吸收融合、和谐共处、共同发展。也就是把中华文化的精髓提炼出来,应用到现实中,变为世界性的文化,推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尊严感、归属感和荣誉感。
有利于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中华文化的认同与适应是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必然选择。在中华文化认同中对自我有自知之明,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并在此基础上了解自我与他者的特征。在中华文化适应中寻觅自我和他者之间的平衡点。文化适应是一个不断建构、不断协商的连续过程,需要结合本土和非本土的文化和知识背景来理解。在全球化进程中,这个适应可能是退步的,也可能是进步的。进步的文化适应不是要达到文化同化、分离、边缘化,而是要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基础上实现文化整合。通过文化整合,扩大共识、缩小差距,使得中华文化在新的质态上超越自我而获得更高形态,促进中华文化同其他文化的相互融会。在中华文化认同与适应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文化整合,有利于跨越自我封闭的文化发展模式的藩篱,从而增强文化自觉。不是拿中华文化的精华同其他文化的糟粕相比较,也不是拿中华文化的糟粕同其他文化的精华做比较,而是客观、全面地看待不同文化,具体、客观地评价中华文化,讲清楚中华文化的重要意义和当代价值,从而坚定文化自信。在中华文化认同与适应过程中,形成中华文化的自在、自发与中华文化的自觉、自为之间的张力,使人们能够更好地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防止文化保守主义和全盘西化错误,在自身自在文化元素为基本活动图式中建构起超越自在文化的维度,从自在自发跃升为自觉自为,担负起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使命,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时代活力,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以自我为中心:中华文化复兴的内在维度

下一篇: 以自我为中心:中华文化复兴的内在维度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