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哲学 » 正文
自我与他者的交流与互鉴:中华文化认同与适应的基本路向
 
更新日期:2019-09-17   来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浏览次数:388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全球化时代,人类处于文化超市中,西方文化占有主导权,文化有走向同质化、世界性的一面。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些人就很容易迷失自我,把自己摆在一个他

 
全球化时代,人类处于文化超市中,西方文化占有主导权,文化有走向同质化、世界性的一面。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些人就很容易迷失自我,把自己摆在一个“他者”的身份中,如何恢复中华文化话语权、完成由他者到自我的嬗变,自我又如何实现更新、完善、发展,成为当前我们所面临的时代任务,而中华文化的认同与适应是自我与他者进行正确交流互鉴的坚定基石。
正确处理自我与他者的关系。自我依赖于他者,他者以自我存在为前提。只有正确处理自我和他者之间的关系,才能让中华文化之舟扬帆起航。我们要以他者为鉴,更好地增进自我认同;要以自我为中心,不断增进文化适应。既要强调自我的主体性,还要尊重他者的多样性,使得自我与他者求同存异、相互塑造。一方面,我们要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防止中华文化的失语,积极推进文化全球化。正确认识自我的历史、现在和未来,在中华文化这种德性文化中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答案。在追求自身利益诉求和文化需求的过程中,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重新审视自我,辩证继承、推陈出新,寻求与他者的共性,从而实现利益和需求最大化。同时,要以理性的态度对待他者文化,尊重他者、欣赏他者、学习他者、包容他者,在与他者的比较中,达到对中华文化身份的确认。另一方面,我们还要正确处理自我与他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尤其是自我传播与他者接受之间的关系。积极推动自我与他者的交流互鉴,并借助于互联网+技术、新媒体技术等新技术手段,推进中华文化全方位、宽领域和多层次传播,塑造良好的当代中国文化形象,获得话语权,赢得世界的尊重,消解、解构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在中华文化认同和适应的过程中,不但要善于挖掘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有价值的思想资源,还要以和而不同的文化范式加强自我与他者之间的互动。在自我与他者发生矛盾和冲突的时候,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提倡平等对话、相互借鉴、求同存异、互融共赢,建构起文化的主体间性。
坚持民族性和时代性、继承性和开放性的统一。中华文化既有民族性还有时代性,“正因为文化的民族性寓有时代的内涵,文化才可以今胜于古,不断进步;正因为文化的时代性寓有民族的内涵,文化才可以在不同民族之间互通有无,相互借鉴。”民族性和时代性、继承性和开放性构建了两个中华文化的纵横坐标,一方面,沿着纵轴,我们要找出不同文化的差异,体现民族性;沿着横轴,我们要善于发现不同文化的协同,体现时代性。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就要强调文化的差异,能够反映文化的文化结构、文化心理,体现民族精神、民族特性;坚持文化的时代性,就要注重文化的协同,决定了文化受历史条件的制约,体现时代精神、时代特征。坚持民族性和时代性相融合是全球化语境下中华文化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坚持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中华文化就要和其他文化在同一历史时期保持同一性,在不同历史阶段又表现出变异性,构成守成与创新的矛盾格局。另一方面,沿着纵轴,我们要继承各个历史时期的珍贵遗产,体现继承性;沿着横轴,我们要秉承中华文化具有包容的文化品质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善于吸纳融合,体现开放性。通过继承中华文化的思想精华,可以追本溯源,“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通过站在时代高度吸收借鉴其他文化的成果,取精用宏,可以不断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全球文化的繁荣发展。
推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良性互动。在自我与他者的碰撞融合中,完成全球化和本土化的相辅相成、对立统一。在“历史—未来”的时间维度、“中国—世界”的空间维度完成由他者到自我的嬗变,让其他文化为中华文化注入新的元素,实现全球本土化。在不同文化对话交流中,求同存异、多元互补、综合创新、互利共赢,将中华文化更好地展现给世界,塑造当代中国文化形象,实现本土全球化。我们要“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这就要求我们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前提下,以他者的眼光重新审视自我,确认自我的文化身份,在与他者相互联系中突出自我、扩大自我,并为他者的发展提供参考借鉴。我们还要提倡文化间性,即强调在文化交往中保持“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关系。在增进中华文化认同的同时,破除对中华文化的故步自封和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防止文化自恋、文化自卑。在增进中华文化适应的同时,以开放和包容的态度促进不同文化的对话交流,防止因文化同化而失去中华文化的鲜活个性,在自我与他者的交融中实现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也就是说,我们既要坚持本土化的根基,还要坚持全球化的定位。我们要始终坚持中华文化特有的精神品质和自觉意识,传播中国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时代风采。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我们还要创新中华文化的传播内容和手段,拓宽中华文化的传播渠道,提高文化选择和文化整合能力,善于批判吸收西方文化。
建构中国话语权。当前,“中国在国际话语体系中依然处于被孤立和被围堵的弱势地位,这就更加需要我们加强意识形态、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为代表的软实力建设,增强话语权,在继承和吸收西方先进文明的基础上实现综合创新”。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从中华文化的角度建构中国话语权成为中国共产党话语权不断扩展、深化的重要举措。一方面,在中华文化认同中建构中国话语权。我们要全面把握中华文化,确立中华文化的自主性,将中华文化的道德规范、价值理念内化为自我的行动指南,共建共享文化成果,不断扩大文化交流与合作,彰显中华文化的价值。另一方面,在中华文化适应中建构中国话语权。“对于中国而言,亦当通过各种策略,使外部世界逐渐理解中国话语这一独具气质,而不是总以西方话语标准来衡量中国的言说方式。”我们要在话语内容上提炼中华文化的思想精华,加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辐射。我们要自觉、主动扩大与世界的文化共识,探寻不同文化的共同话语。在中华文化认同与适应的语境中,要根植中华文化的外交话语创新,加强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的承认、理解、吸收和借鉴,提升中华文化在国际话语中的引领能力。推动其他文化引进来,吸收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基因,让中华文化更具活力和魅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让中华文化的优秀成果和产品走进社会、走进网络、走向世界,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通过其他文化引进来和中华文化走出去,构建中华文化话语体系,改变文化话语权的“西强我弱”格局。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自我与他者的交流与互鉴:中华文化认同与适应的基本路向

下一篇: 自我与他者的交流与互鉴:中华文化认同与适应的基本路向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