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学校课程谋求学生身体解放的使命与对策
 
更新日期:2019-09-18   来源:教育文化论坛   浏览次数:214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每个个体都是生活在社会大群体中的一员,没有一个自我是纯粹的自我,他永远处在社会的境遇之中。人的社会性使得学生需要学校课程的学习具备一定的社会

 
每个个体都是生活在社会大群体中的一员,“没有一个自我是纯粹的自我,他永远处在社会的境遇之中”。人的社会性使得学生需要学校课程的学习具备一定的社会生存技能来融入社会发展的进程之中,学校课程开展的使命之一就是为了完成对学生身体的教化功能,使之具备生存于社会的能力。学校课程教化功能作用的发挥是好的,也是必要的。但当这种功能发生变异,变成规训,便成为了一种恶的表现。规训与教化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在完成对学生身体社会化的任务同时,是否能兼顾到学生个体的需求,关照到学生身体的体验,是否给予机会让他们感受属于自己不一样的生命历程。规训与教化看似如同钟表时针小角度的偏差,实则蕴含诺大的社会意味。要想谋求学生的身体解放,应致力于实现学校课程对学生身体的教化功能,而不是一味盲目践行着学校课程对学生身体的规训功能。
(一)为身体“正名”应作为学校课程谋求学生身体解放的逻辑起点
学校课程若要谋求学生身体解放,首要任务就是为身体“正名”,即正视学生身体。学生身体既不应被单纯地理解为生理文本,也不应被理解为权力与政治意识形态的承载体,而应被视为这两种含义共有之下的具体鲜活生命意义与个体差异的高级生物体,是“个体精神的‘本源’,是自我的‘体现’,是教育组织活动的‘纽结’”。学生身体不仅是我们用肉眼所看到的外在表现形式,如高矮胖瘦、容貌体态、举止行动等,还包括其内在的性格差异、所思所想、基于个体真实生命体验所形成的独特价值体系等。这两者无法拆分,学生外在的生物肉体承载着学生内在的灵魂属性,共同凝结成为学生身体这一充满人性意味的复杂之躯。
学校课程谋求学生身体解放,首要任务是摒弃“人是机器”观,摒弃学生身体是用来被驯服与被生产的观念,将他们视为充满理性精神的不同个体,有着属于自己最独特的生命体验。其次,学校课程既不能在表面意义上实现对学生肢体动作的解放,如释放学生的双手双脚,适当放松束缚已久的课堂姿态,让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规范的前提下,在各类课程学习过程中有更多感官参与的机会;通过设计分门别类的体育活动,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开展更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谋求学生脑力与体力的共同进行等。也不能只侧重解放禁锢在学生身体的意识形态枷锁,如在完成对学生身体国民性或公民意识的培养基础上,在学校课程开展的各个环节,重视学生自我意识与个体差异性,还原学生身体最本真的生命体验。只有同时实现这两个层面的身体解放,才意味着学生身体的真正解放。
(二)秉持多元共生的课程知识观以关照学生不同的身体体验
不可否认课程知识带有一定的意识形态性,但我们也需考虑知识本身的客观价值与真理性。是否符合统治者的利益不应作为知识进入课程领域的唯一标准,是否有利于学生现在及未来的发展才是最终标准。不同时代以及不同的学生身体体验是不同的,要求进入学校课程领域中的知识能够充分关照到这些不同的学生身体体验。在这种课程知识选择标准的影响下,进入课程领域的知识应是多种多样,知识多元的基础上共生出为学生身体谋求解放的课程宗旨。如清华附小“1+X”整合课程体系中所选择的课程知识较好体现了多元共生的课程知识观。其中,“1+X”课程体系中的“1”是对国家课程进行优化整合,充分实现了对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X”是发展个性的特色校本化课程。这种整合课程之下的课程知识既兼顾到了国家标准,也充分考虑到了学生实际发展的需求,选取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各类知识进入课程领域,共同致力于学生身体的解放。
(三)建设规范与自由并存的课程空间以解放学生压抑已久的身体
课程实施总要在一定的课程空间中进行,主要以教室空间为主。因此,为解放学生的身体,学校课程需改变传统的充满规训意味的课程实施空间。这种课程空间设计既应完成对学生身体的教化任务,使得学生具备集体生活所需要的基本行为规范与品行道德,让学生深刻理解公共生活与个体生活的区别,处理好个人意识与公民意识的关系,初步实现对学生身体国民性的锻造。在保证学生身体习得规范的基础之上,课程空间的设计应给予学生身体一定的自由,实现对学生身体的解放。
首先,应模糊教师专属空间与学生空间的区别,如果这种场地区别依然存在,师生平等关系在学生内心深处依旧无法实现,平等师生关系的建立只能成为一种表面形式而存在。其次,赋予门窗与监控正确的规范含义。门窗与监控的设计与安装不应成为惩罚学生身体的提供依据,学校权威人物应避免在教室门窗对学生实行监视以及通过调取监控对学生进行批评惩罚。众多网络图片上教导主任或者班主任、科任教师站在教室门窗外对教室内学生的监视眼神,在搞笑的同时提示我们反思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刻含义。教育本是教人为善的,教育也需要坚信人本是善的。不应该在一代一代的规训与惩罚循环中,实现对学生身体规训的循环机制。近年来,有学者基于《中小学设计规范》出发,对未来的中小学教室从灵活多样的空间划分、复合化的空间功能以及关注学生与学科需求等方面提出了设想,从中可以看出这种未来教室空间设计很好地关照到了学生身体的解放,体现了人性化的需求设计。
(四)改良课程评价标准与方式以完成教化任务并关照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校课程行使规训功能时,主要是以学生是否达到社会要求为评价标准,多采用终结性课程评价方式。而要谋求学生的身体解放,学校课程评价标准应适当进行改良,以学校课程对学生身体完成的教化任务及是否关照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为评价标准,并适当融入新的社会要求,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学校课程完成对学生身体的教化功能意味着学生具备该时代社会发展核心价值观与基本知识、技能,形成对国家、对社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能够适应国家、社会发展对自身提出的要求,能够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如全球化的时代背景要求学生通过学校课程的学习形成全球思维与全球视野,具备全球胜任力,为提高国家在国际发展舞台上的竞争力而效力。因此这一时期学校课程评价标准应融入这一因素。总之,学校课程评价标准既要考虑学身体发展的共性特质,也要考虑学生个体特质,充分关照到学生的身体体验,使得学生能够在自己的时区内得到最大发展。另外,注重鼓励学生参与课程评价,因为“只有学生才能告诉他们体验到的课程实际上怎么样;学生能够就他们在学校所接受到的体验提供有建设性的反馈意见;有助于学生形成主体意识”,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是学生身体解放的最大标志之一。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学校课程谋求学生身体解放的使命与对策

下一篇: 学校课程谋求学生身体解放的使命与对策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