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发展困境
 
更新日期:2019-09-18   来源:保山学院学报   浏览次数:362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随着社会转型与时代变化,复杂性、变动性和交叉性的外部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提出了诸多发展要求。由于未能紧紧跟上新时代的步伐,既有的思想政治教

 
随着社会转型与时代变化,复杂性、变动性和交叉性的外部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提出了诸多发展要求。由于未能紧紧跟上新时代的步伐,既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深陷于发展困境和时代危机之中,具体表现为话语理念“堕距化”、话语内容“断裂化”、话语方式“板结化”三个方面。
(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念“堕距化”
美国社会学家W·F·奥格本在1923年出版的《社会变迁——关于文化和先天的本质》著作中首先提出“文化堕距”概念,他用这个概念来解释说明“文化滞后”和“文化落后”现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个别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念因为未被社会足够的正视和搁置在正确的位置,同样存在着话语理念断层脱节的“堕距”现象。
一方面,从内部因素来看,话语理念自身存在“固化”问题。话语理念固化主要表现为“唱高调”、“套老话”和“说空话”,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者本末倒置,脱离实际而“自说自话”,结果大大削弱了话语效果而未达成预设目标思政工作。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少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往往安于故俗、溺于旧闻,倾向于固有的思维定势和话语模式,导致陷入“穿新鞋走老路”的话语死循环之中。久而久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由于内容乏味、形式单调而对思想政治受教育者失去吸引力,最终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从外部环境来看,新媒体时代要求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念的变革。新媒体时代信息的“无障碍性”发布、传播和交流为每一个人提供了丰富而开放的信息平台,浩瀚、庞杂的信息资讯触手可得,每一个人都在网络空间内产生观点的碰撞和实现思想的融合,但是在话语传播过程中却极易引发群体的偏激言论和反应,而思想政治工作者对此却依然沿用旧思路、旧办法,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令人大失所望。很明显,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念已经不能适应新媒体时代下的思政工作,这就强烈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以变应变,克服保守心理,敢于抛弃落后、不合时宜的话语理念,树立先进、切合时宜的新媒体话语理念,以应对思政工作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形势。
由此,新媒体时代对话语理念的新要求同话语理念自身“固化”问题之间形成了难以忽视的矛盾和冲突,话语理念“堕距”现象愈发严重,严重影响话语长期有效发展,从而制约思政工作的健康、稳定、持续性运行。
(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断裂化”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是指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具体运用的言语、措辞和表达。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如果按照话语表达的方式分类,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可以划分为政策话语与生活话语;按照话语生成的时间分类,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可以划分为现代话语与传统话语;按照话语存在的空间分类,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可以划分为现实话语与网络话语。不同的话语内容要因时因地因人来进行判断和选定。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思想政治工作者往往会陷入一种误区:常常将不同类型的话语内容分割,独立使用某一种话语类型,造成了各个话语内容之间的“断裂”。
其一,政策话语与生活话语的“断裂”,单独运用政策话语。由于各类因素的存在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经年累月以意识形态话语、官样话语、学术话语的形式出现,疏离了对生活实践的解释和总结,使思想政治受教育者在枯燥单调的理论世界中与玄乎的理论相会。思想政治受教育者长此以往接受文绉绉的话语内容,领会轻飘飘的话语理论,就容易产生厌烦抵触情绪,降低参与各类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热情,丧失判断大是大非问题的能力。这种“断裂”脱离思想政治受教育者的实践经验和生活圈,难以使话语内容在其内心深处生根发芽,最终的话语效果自然而然大打折扣。
其二,现代话语与传统话语的“断裂”,忽略继承传统话语。有效的话语内容需要注重“效”,体现实效性,因而话语内容要坚持继承转化原则,结合时代要求和社会条件,实现话语内容的批判继承和创新转化。然而,在令人感到悲痛的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往往只清楚现代话语需要再创新,而对于“怎样坚持和发展现代话语内容再创新”的问题一无所知,因此常常只对现代话语进行表皮性的改动和修饰,忽略对传统话语精髓的汲取和发扬,未能挖掘出传统话语时代性作用以弥补现代话语的种种不足。这种“断裂”导致现代话语的再创新成为“无水之源,无根之木”,只能获得一时的发展,难以取得永恒的进步。
其三,现实话语与网络话语的“断裂”,忽略整合网络话语。伴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微博、微信、短视频等新方式在社会中广泛运用,成为大众群体获取信息、发表意见、参与事件的主要渠道。然而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新媒体环境的不适应以及新媒体的新挑战等原因,常常将现实话语照搬到网络之中,并未考虑新媒体的实际情况对话语内容进行变更整合进而形成符合新形势下的“网络话语”,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者成为“在网络外自言自语”的“尴尬布道者”,各类思政活动成为了各思政工作者的“表面文章”和“材料政绩”,严重消耗大众群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板结化”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思想政治受教育者利用话语进行传达、解释、交流的方式方法,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交换话语信息之间的桥梁。有效的话语形式能够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构建温馨自然的交流环境,能够增进双方话语的实效性。而在现实生活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往往存在“板结化”现象。“‘板结化现象’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缺失应有的生动活泼、活灵活现的特质,取而代之的是话语意义的枯竭、僵化、敎条。”[5]具体表现为:
一是管控思维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导性地位,致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形式上往往采取管控式和口号式,无视了对话式话语的作用,自由平等的话语结构极为缺失,致使宣传工作流于形式,过眼云烟,“雷声大雨点小”。在话语交流过程中,如果教育者忽略受教育者的情感表达和现实需求,以权威式、规劝式的话语始终左右着受教育者,那么受教育者就会成为附属,变成被动人、机械人与麻木者,导致宣传工作使不上力,处于“两张皮”的状态。“话语威权”往往就在这种管控与被管控中发生,进而极大遏制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需求,阻扰话语信息的良性循环,严重挫伤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学习力与接受能力,导致受教育者不感兴趣,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发生偏差。
二是注重集体灌输,忽视个体需求;注重大范围传播,忽视一对一面谈。源于认知程度、交际圈及地域风格的差异,不同的个体也有着不同的话语认知、话语风格和话语体系,由此产生接受敏感性的差异。在进行集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思想政治教育者通常只意识到集体的普遍性,而忽视了集体中具体的个体的特殊性,以“填鸭式”话语向所有个体灌输同样的知识,而不重视个体的反应,导致个体的需求未得到及时地满足,有效话语信息未能及时传递给个体。在战争年代,集体性传播效果明显;但在和平年代,特别是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思政工作方式难以有效,由此,迫切需要我们面向网络时代,重建思政言说的新方式、新空间和新进路。
三是重视知识灌输,轻视文化教育,导致党和国家理论传播与人民群众实际生活相脱节,游离于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世界之外。在实际生活中,教育者仅仅从完成自己的本职角度出发,而非内心真诚的兴趣和信仰,导致在宣传工作上敷衍了事,没有后续跟踪。教育者常常只关注受教育者对政策文件、知识理论和逻辑体系的识记程度,而没有将其背后所代表的意义通过话语激活成受教育者理解的教育内容,也没有为受教育者讲解蕴含在这些知识后面的文化特质,这就导致了知识与文化的分离,缺乏生动性、幽默感与亲和力,政策文件变成冷漠的命令,让人缺乏追赶与实现的内在动力。完整而健全的思想道德话语体系不应当只是传授知识,而应当是一种包括知识在内的文化系统,是润物细无声的长久灌溉。与我们而言,思政工作是党政的生命火线,是一种真正的人格养成,更是一种职业担当。而知识灌输的短处就是,从根本上割裂了知识与相应文化的有机关系,将僵硬的知识传授作为话语体系的唯一任务, 难以使受教育者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不了“真知真行”、“知行合一”,结果是宣传越多,教育效果越差。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发展困境

下一篇: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发展困境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