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变革路径
 
更新日期:2019-09-18   来源:保山学院学报   浏览次数:229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从根本上讲,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问题是摸索思想政治教育表达什么以及怎么表达的问题,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借助话语寻求契合点和共鸣点的问题,更是增强思

 
从根本上讲,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问题是摸索思想政治教育“表达什么”以及“怎么表达”的问题,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借助话语寻求契合点和共鸣点的问题,更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真实性”的问题。针对上述种种发展困境,亟需从以下三个方面重拾话语价值诉求,重构话语新范式,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现时代性变革,从而破除横亘在所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难题。
(一)加强主流价值话语引领,实现话语理念时代性转变
一方面,恪守社会主义主流价值,牢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在当前新时代条件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既要牢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用核心价值观凝聚集体共识,打造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话语,又要坚持“尊重差异、兼容并蓄”的方针,让其他非主流价值服务于主流价值话语,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大繁荣大发展。“主流价值与非主流价值并不是绝对对立、相互排斥的关系,而是一种密切联系、良性互动的关系。”正确把握主流价值和非主流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牢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建设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构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工作的应有之义。
另一方面,立足现实条件和社会需求,实现话语理念时代性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念的时代性转变要契合现实条件及时代特征,树立以“实证方式关注个人的现实生活需求与理想的方式关怀人生终极意义相统一”的理念,以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为目标,凸显“平等”“尊重”与“包容”的人文情怀,以此保障话语理念立足现实而又高于现实、贴近时代而又引领时代。另外,在时代发展变化的潮流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始终保持话语理念的迭代更新,从而为拓宽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对话语境,实现两者之间自由平等交流的“可通约性”,最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有效性提供强大的基础作用。
(二)创设温情愉悦的话语场域,实现话语内容生活化转换
一方面,创设温情愉悦的话语场域,增强话语认同感。戴维·伯姆曾这样描述双方话语的交流互动:“对话仿佛是一种流淌于人们之间的意义溪流,它使所有对话者都能够参与和分享这一意义之溪。”很显然,真正有效的话语交流应当是令对话者感受到温情、愉悦的过程,是对话者双方精神互动和意识交流的过程,更应当是双方视角与身份交融的过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以平等的姿态,将自身的情感融注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之中,从而以真挚的情感唤起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增强话语认同感,实现双方的有效沟通与思想共鸣。
另一方面,汲取丰富话语资源,实现话语内容生活化转换。生活是人最完备、最鲜活、最朴素的一种表达方式。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将关注重心落在日常生活之中,对话语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话语重构”,从而使话语内容从“政治化”“口号化”走向“日常化”“生活化”。如毛泽东阐述的“纸老虎”、“枪杆子里出政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都是从日常生活世界中凝练而来,浅显易懂而又内涵丰富,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值得我们大力借鉴、学习和领会。尤其在当下的新媒体时代,生活化用语日新月异,思想政治工作者更应该保持包容性和开放性,借鉴其中优良的话语成分,从而形成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内容。
(三)构筑平等互动的话语平台,实现主体间性话语方式转型
一方面,突破时空界限,构筑平等互动的话语平台。新媒体的繁荣发展极大地扩展了话语的方式和平台,突破了话语传播的时空限制,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得到持续的提升。发挥新媒体拓展的话语平台作用,构筑公开平等的话语信息交流平台,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思想政治受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达到共同投入、立体交流、即时反馈的效果。同时新媒体“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和“多对多”的交流方式保证了每个话语主体充分的表达和“发声”,极大提高了受教育者的存在感和获得感,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感染力、亲和力和吸引力。
另一方面,摒弃传统话语模式,实现主体间性话语方式转型。显然,在新时代条件下,以思想政治教育者为主的“独白式”传统话语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崇尚个性、互动、自立的当代思想政治受教育者,它严重阻碍了话语双方的有效沟通,极大阻挠了话语过程的“入脑入心”,大幅度了遏制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性发展。因此,思政工作者迫切需要摒弃“灌输——吸收”的传统话语模式,倡导主体间性话语方式,为思想政治教育者解决“表达什么,怎么表达”的问题,实现思想政治受教育者从“不爱听”到“喜欢听”的转变。唯有如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思想政治受教育者才能减少传统话语交流过程中生成的摩擦与抵触,产生心与心之间的共振,从而实现互信、真挚、自由的话语关系,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入耳、入脑、入心、入行”,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硬支撑和源动力。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变革路径

下一篇: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变革路径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