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明确提出“以文化人”的原则,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新的遵循。
“以文化人”的基本内涵简单地说就是:“用文化教育人、熏陶人、感染人,让文化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人的思想意识和言行举止,从而提升人的思想觉悟、道德修养,精神境界和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是基础,在当今中国,我们强调的”文“必须是体现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体而言就是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化”是关键,不同于法律规章的硬性约束,“化”意味着润物无声的教化、感化、转化、美化、化解、塑造和熏陶,是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长久地、默默地、逐渐地感染人、影响人、转化人,在潜移默化中达到行不言之教的效果。
“化”是”以文化人”成败的要害,需要通过关注大学生对精神文化的现实需求,着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感化、心灵化、精神化。以“文”入目,触其内心波澜,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受性;以“化”动心,悦其耳目声色,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感染力。
“化”具有着间接性、渗透性、隐形性和策略性的特点,意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要着力避免简单直接的说教,力求通过有智慧、讲技巧和有策略的方法,进行无形的教育,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价值观引导。
认知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起点,当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体认同度较好,说明了校园日常的宣传教育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真正上乘的宣传还要像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看起来要像从未进行过一样,最好的宣传要让被宣传的对象沿着你所希望的方向走,却认为是自己在选择方向。要将对核心价值观文字的简单熟知内化为自身的坚定信念,就必须抓住“化”这个关键,通过创新载体、设置情境、举办仪式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积极的情感共鸣,达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实现知行贯通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