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政治法律 » 正文
以“精准”为目标,完善了反贫困理论的维度
 
更新日期:2019-09-18   来源: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浏览次数:191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体现了新时代我国在扶贫、脱贫过程中的指导方针、工作原则、工作方法和工作途径等,对2020年实现贫困人口全面脱贫的伟大战略具有重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体现了新时代我国在扶贫、脱贫过程中的指导方针、工作原则、工作方法和工作途径等,对2020年实现贫困人口全面脱贫的伟大战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精准扶贫思想实现了从普惠政策到精准扶贫的改变,关注到多年反贫困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新现象、新行为。如果从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1956年开始算起,中国的扶贫开发工作已经开展了60年。60年来我国的扶贫力度以及减贫人口总量在世界各国中均属罕见,中国的减贫方法也成为其他各国消灭贫困人口的示范。2017年发布的《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中指出,我国还有334个深度贫困县,他们的贫困发生率是11%。这说明原有的大面积、大范围、成村连片贫困已经转变为个别区域、个别人口的贫困,也说明了我国的扶贫减贫工作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关键阶段。这两个数字非常准确地表达了新的历史背景下对我国贫困人口及其生活区域、生活质量、经济收入、劳动情况、精神状态等进行综合评定的一个结果,是对多年反贫困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现象的研究和总结。精准扶贫思想是对我国扶贫工作充分了解、充分调研、实地走访后形成的具有中国新时代特色的扶贫工作思想,它充分体现了党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地开展工作的高度自觉,充分体现了党时刻将人民福祉时刻牢记心上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从扶贫对象个体发展来看,精准扶贫已经关注到受助个体的异化现象。贫困个体的发展是个体作为人的存在适应环境所经历的过程,是个体作为实践的主体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这是一个本然性的事实和过程。但在现实中,工具理性主义、特别是一些政府和官员的唯政绩论的思想取向,使贫困个体的发展承载了一个外在的目的——政府需要政绩,官员需要提拔,社会发展需要脱贫等,使个体发展从原来作为“人”的发展异化为作为“贫困的人”的发展,从原来的满足自身需要的发展异化为超越自身需要的发展——这种以工具理性主义为取向的个体发展所引起的客体性异化以及随之引起的主观能动性异化,使个体在脱贫致富过程中所承担的职责与使命也随之被简约化、表面化。更为严重的是,从“接济型扶贫”到“发展性扶贫”转变的过程中,主观能动性异化引发了“等、靠、要”思想、攀比嫉妒心理、不劳而获行为等不利于和谐社会建设的现象。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中明确指出贫困家庭要“智、志”来改变现有贫困生活状况,正是基于对个体异化的精准判断而做出的回应。这一回应不仅是对受助个体的异化进行扬弃的方法论,也是对扶贫工作中的励志教育的客体性异化进行扬弃的方法论,从资助和受助两个层面解决精神上的根本问题。
精准扶贫思想实现了从粗放型模式到精准型模式的转变,开启了精扶贫工作的新方法、新路径。“从事实践的人是有目的、有立场、有价值导向的。实践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实践主体的需要,因而实践观必然包含价值性和方向性。”在扶贫问题上,习近平曾经提出“扶持谁”的问题,因为只有明确了扶持谁的问题才能确定“怎么扶”的问题,这其中包含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把握了实践方式的辩证统一。“扶持谁”既是精准扶贫工作的目标,也是制定扶贫工作基本思路的基础;既是精准扶贫工作贯穿始终的红线,体现了将扶贫对象和扶贫方法融合一体的过程论。换而言之,以往粗放型的帮扶政策、资金投放方式、管理模式、贫困人口认定办法等已经没有办法适应新情况和新特点,精准扶贫思想的出现是对扶贫整体工作的新特点精准把握的结果。“扶持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重新对“谁”做了定义,扶贫对象不再拘泥于个人或地区。在精准扶贫理论框架下的扶贫对象,可以是个人、家庭、片区、地区,也可以是农村、城市,甚至是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偏远山区等,根据扶贫对象实际的贫困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具有个性化特点的扶贫政策、扶贫办法。二是想尽办法找到“谁”。 找到“谁”,才能扶持“谁”,这是以人民利益为中心开展工作的过程。这就要求广大基层干部在走遍贫困户、贫困村、贫困乡的基础上,摸清对象和家底,分门别类,建档立卡;接受群众监督,与群众一起算账认账,确保扶持到点,扶持到根。“各地都要在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不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三是让“谁”成为“谁”。我国的扶贫工作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但是也遇到了新瓶颈。客体性异化情况下如何克服识别困难?主观能动异化背景下如何让受助个体实现造血?习近平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正是充分认识到人的发展在脱贫中的重要作用,精准扶贫思想中将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将智慧和志气培育作为重要的策略来抓。这也意味着鼓励贫苦户奋发图强,凝神聚气,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局面。在“一个人不掉队、一个民族不能少”的目标下,将扶贫工作、减贫工作放在实现“中国梦”的框架下,统一规划,统筹推进。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以“精准”为目标,完善了反贫困理论的维度

下一篇: 以“精准”为目标,完善了反贫困理论的维度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