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政治法律 » 正文
以“精准”为途径,开拓了反贫困实践的道路
 
更新日期:2019-09-18   来源: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浏览次数:230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要求我们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深入了解群众,并且在实践中发展认识、深化认识、提升认识。习近平同志的精准扶贫观的形成过程体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要求我们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深入了解群众,并且在实践中发展认识、深化认识、提升认识。习近平同志的精准扶贫观的形成过程体现了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的认识过程,是对推进我国反贫困之战、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良好实践。
首先,精准扶贫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观与中国扶贫工作多年成果实践总结相结合进一步反思的优秀成果。多年的扶贫工作开展已经让我国的减贫格局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经济困难户从绝对贫困转向了相对贫困,新的贫困因素的出现如因学致贫作为短暂性的致贫原因成为新的关注点和追踪点。在对多年扶贫工作经验总结基础上,对贫困户出现的新问题、新趋势进行研判,分析新重点、新难点,制定新方法、新途径,形成新成果、新理论,将扶贫减贫工作推向新深度、新高度。
第二,精准扶贫思想是在对人民需求转向精准判断基础上开展的马克思主义新实践。习近平对我国的贫困历史和现状的认识有着深刻的群众基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坚持打扶贫组合拳,将对个体的精神关怀放在反贫困实践的重要位置,这与习近平与人民群众的深厚交流经历是密不可分的。在40多年的工作中,从梁家河知青开始,历经村支书、县委书记、地委书记等职,习近平的基层工作经验使他对老百姓的贫困状态、贫困原因、贫困类型、扶贫政策、脱贫方法等十分了解,对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面对经济困难时一筹莫展的精神状态十分清楚,对贫困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以及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十分清楚。在基层积累的工作经验、对基层情况的驾轻就熟是精准扶贫思想产生基础,为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夯实了牢固的群众基础,也为我国在新时代开展脱贫攻坚战指明了方向。
第三,精准扶贫思想站在人的发展高度,来看待新时代的贫困问题,阻断了贫穷的代际传递性。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能够站在人的发展角度来看待新时代的扶贫工作,在准确把握了贫困人口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发展不平衡之间的矛盾基础上,既关注物质丰富与精神丰富的关系,也关注个体与集体的关系;既关注现实与未来的关系,也关注历史与当下的关系,拓展了扶贫实践的工作思路和工作目标。“建档立卡”,“精神扶持+经济扶持”、“党建+经济帮扶”、“网络扶贫”等新的扶贫工作模式不断涌现,“一乡一政策,一户一方法”等精细工作方法不断推进,切断贫困生成条件链,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财富积累的同时推进主体自觉构建,激发主体创新意识。
第四,精准扶贫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观与中国实践、中国当代国情相结合的最好体现。精准扶贫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系统规划中的重要一环,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一环。 “精准扶贫理念的提出,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战略、大方向,具有深化施政过程,提高治理效率的巨大意义,”是具有原创性的理论品质和实践意义。精准扶贫思想以全局的视角,站在中国发展新阶段,新矛盾的诞生、人民的新需求等基本国情上,先后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涉及全局发展的新论断,为我国扶贫攻坚战制定了新思路、新目标。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以“精准”为途径,开拓了反贫困实践的道路

下一篇: 以“精准”为途径,开拓了反贫困实践的道路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