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人文社科 » 正文
教化的救赎型女仙
 
更新日期:2019-09-18   来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浏览次数:251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在杜光庭的《墉城集仙录》中,巫山神女化身成为了云华夫人,是西王母第二十三个女儿:王母第二十三女,太真王夫人之妹也,名瑶姬(云华夫人)尝游东海,

 
在杜光庭的《墉城集仙录》中,巫山神女化身成为了云华夫人,是西王母第二十三个女儿:
王母第二十三女,太真王夫人之妹也,名瑶姬……(云华夫人)尝游东海,还过江之上,峰岩挺拔,林壑幽丽,巨石如坛,平博可玩,留连久之。时大禹理水,驻其三下。大风卒至,振崖谷陨,力不可制。因与夫人相值,拜而求助,即敕侍女授策召百神之书,因命其神狂章、虞余、黄魔、大翳、庚长、童律等,助禹斫石疏波,决塞导厄,以循其流。禹拜而谢焉。……因命侍女陵容华出丹玉之岌,开上清宝文以授,禹拜受而去。遂能导波决川,以成其功。……
这个故事之中,值得注意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神女的仙化。神话中的巫山神女瑶姬本是“赤帝之女”,“未行而卒”,死后“化为蘨草”,在《墉城集仙录》中其身份变为西王母的第二十三女,号为云华夫人。杜光庭的这一改变就将瑶姬从神话中的神谱纳入到了道教的仙谱之内,完成了其身份的仙化转变,这一转变实现的关键在于她成为西王母的女儿。西王母是神话中较早被仙化的女神,在《山海经》中西王母的形象半人半兽、凶恶可怖:“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穴处”,她的神格是瘟神及杀神,其职责是“司天之厉及五残”,郭璞注曰:“主知灾厉(瘟疫)五刑残杀之气也。”到了《穆天子传》中西王母虽仍保持着“虎豹为群,於鹊与处”的生活习性,但是她与周穆王情深意切的对诗已经充满了浓厚的人情味和生活色彩。在《神异经·中荒经》中,出现了西王母会东王公的情节,东王公开始成为西王母的对偶神。在《仙传拾遗》中西王母又被称作“金母”,她和东王公分别为女仙之宗与男仙之主,初升天为仙者要先觐西王母,后谒东王公。随着西王母影响的扩大,她的形象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汉武帝内传》中西王母的形象由半人半兽的凶神变为雍容华贵的美貌女仙,其神格也由“司天之厉及五残”的瘟神和杀神变为主掌福寿、化险消灾的吉神。
随着西王母的仙话化,道教徒开始以她为首,构建了一个庞杂的道教女仙谱系。杜光庭的《墉城集仙录》中西王母以墉城为治,掌管三界十方女仙名籍,是女仙的最高统治者。其中西王母收养女儿是完成道教女仙谱系建构的一个重要方式,通过这一方式,将零散的、互不关联的神女仙真纳入到道教体系,赋予其浓厚的道教色彩。《墉城集仙录》记录西王母共有五个女儿:四女南极王夫人,第十三女云林右英夫人,第二十女为紫微左宫夫人,第二十三女为云华夫人,太真王夫人为王母小女,没有排名。其中的云华夫人,即是瑶姬,其身份由炎帝之女变为道教尊神西王母之女,并被封为妙用真人。这一改变就将巫山神女从神话中的瑶姬变为道教女仙谱系中的云华夫人,这是神话向仙话演化的典型例子。
(2)神通广大的救赎型女仙
在宋玉的《神女赋》与《高唐赋》中,突出的是神女貌美多情的爱神形象,其神迹只是朝云暮雨的简单行状,并无特异的神通。但是到了杜光庭《墉城集仙录》中,云华夫人的神性得到极大提升,首先她的形体可以自由变化:“非寓胎禀化之形,是西华少阴之气也。在人为人,在物为物,岂止于云雨龙鹤,飞鸿腾凤哉?”“或倏然飞腾,散为轻云,油然而止,聚为夕雨;或化游龙,或为翔鹤,千态万状,不可亲也”,形体千变万化,并强调其乃“西华少阴之气”,具有至尊“神性”。其次,她具有神通广大的法术,“受回风、混合、万景、炼神、飞化之道”,可以招至百神,驱遣神兽,是神通广大、法力无边的女仙,“即敕侍女授策召百神之书,因命其神狂章、虞余、黄魔、大翳、庚长、童律等,助禹斫石疏波,决塞导厄,以循其流”,完成了助禹治水的丰功伟绩。
在道教徒笔下,云华夫人的形象被净化,由之前“媚人”、“自荐枕席”、耽于情欲,充满世俗男欢女爱的爱欲女神,转变为助禹治水的救赎者形象。相比之下,大禹的形象则由神化而人化,面对振崖陨谷的狂风束手无策,原来的神力和权威消失殆尽,只得向云华夫人“拜而求助”,“拜而谢焉”,是卑微的求助者,成为在神灵面前顶礼膜拜的人。这实际上抬高了道教的地位,在道教故事中这类救赎型女仙不胜枚举,较著名的除云华夫人之外还有西王母、九天玄女,她们都有协助黄帝战胜蚩尤的事迹。无论是西王母还是云华夫人,她们都具有特异的仙术,可以帮助人间帝王或英雄战胜困难,平定天下,开创不朽的功业。
云华夫人作为救赎者的形象,在民间得到了广泛认同。唐仪凤元年(676),修建了神女庙,宋宣和四年(1122)改名为凝真观。绍兴二十年(1150),瑶姬被封为妙用真人,可见到宋代,云华夫人的“救赎者”与“守护者”的道教仙真形象已经完全确立起来,并为人们普遍接受和崇敬。
(3)道教教义的宣扬者形象
在《墉城集仙录》中,云华夫人不但是助禹治水的“救赎者”与“守护者”,还是向禹宣扬道教教义的宣扬者。大禹向云华夫人稽首问道,云华夫人向他宣讲了一番山川、城廓、器械、舆服、禾黍,以及兴废治乱、贤愚善恶、刚柔寿夭、贵贱尊卑、吉凶穷达等大道理,充满了道教庄严肃穆的说教意味。最后,云华夫人向大禹传授宝书,并称此宝书可以“出入水火,啸叱幽冥,收束虎豹,呼召六丁,隐瀹八地,颠倒五星,久视存身,与天相倾”,又命侍女陵容华出丹玉之笈,开上清宝文以授,禹拜受而去。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出现的“上清宝文”乃是东晋上清派的道经,主要指《上清经》,又称《上清大洞真经》、《三十九章经》。《云笈七签》卷六云:“真人王褒,汉平帝时西城王君所传‘上清宝经’三十一卷,晋成帝时于汲郡(修武县)传南岳魏夫人。夫人之子传茅山杨羲,羲传许迈。迈复师南海太守鲍靓受上清诸经。”《上清经》是上清派的重要道经,由该派祖师魏华存传授杨羲,杨羲又传许谧、许迈等。上清经强调存思诸神形象,不重炼外丹。上清经的出现,反映了民间道教向士族道教发展的变化。
巫山神女之所以被道教化,与唐代尊崇道教的社会风尚有关。唐代是道教兴盛的时期,统治者以道教为国教。有唐一代,寻仙问药之风极盛,上自帝王贵族、文人士子,下至普通民众,都有着浓厚的神仙情结,这种仙风炽烈的文化氛围可以说是整个唐代的时代特色。在唐末五代混乱的大环境下,人们无法把握自身的命运,被迫把希望寄托在无所不能的神仙身上,以此寻找慰藉、寻求解脱之道,这种心理为神仙人物的道教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杜光庭本为道士,他认为宋玉的《高唐赋》“寓情荒淫托词秽芜”,侮蔑了“高真上仙”,因而站在道教立场,煞费苦心编造巫山神女佐禹治水的故事,将远古神话与道教结合,将美貌多情的巫山神女改造成为救助英雄、宣扬道家教义的劝道者,具有浓厚的“劝道”目的。这样原先文人笔下艳丽多情兼具爱神与美神特质的巫山神女,就被道教徒改造为符合道教教义规范,传道授法、凛然不可侵犯的道教尊神,将其纳入道教神谱,为自神其教服务。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教化的救赎型女仙

下一篇: 教化的救赎型女仙

 
相关论文导航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