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学生综合国防素质是国防教育的重要任务。我国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国防教育及其研究工作,20世纪50年代初,就有学者提出要广泛加强国防教育,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关于国防教育的研究逐渐增多,国防观念、国防素质等与国防教育有关的内容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点。在中国知网的学术文献库中(截止时间2019年2月19日),以“国防素质”为关键词查得30篇论文。其中,部分学者研究领导干部国防素质的相关问题,多数学者以大学生为对象研究论述了大学生国防素质教育的问题。
“国防”一词最早源自《后汉书·孔融传》,即国家防务的简称。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国家的产生是同暴力、军队同时发生的,自从有了国家,就开始有了防务,国防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国家一旦建立起来,统治者和人民群众首先面临着外来侵扰和内部动乱等事关国家政权稳定与否的一系列重要问题,这就是所谓的国防问题。国家与国防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的。《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将国防定义为:“国防是国家是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防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而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素质”最初是一个生理学意义上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中的“素质”条目,把“素质”解释为“事物本来的性质”,“素养”,“心理学上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特点”。《辞海》中将“素质”定义为“人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素质是在社会实践汇总逐渐发育和成熟起来的”。总言之,所谓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条件的基础上,受后天教育和环境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认识和实践养成的一系列比较稳定的基本品质。
学术界依据“国防”和“素质”二词的概念,有学者将国防素质的含义界定为“社会个体在参与国防建设和斗争的过程中所获得或所表现出来的,对他的国防心理和国防行为发生长期稳定的内在作用的基本品质”。有学者认为,“国防素质,是指先天以及后天经过学习和训练所具有的适应国家国防建设与发展的思想、知识、能力等,是培养具有军事技能、军事思想和军事体能修养的一种状态”。有学者提出,“从强化制度评价意识、构建科学规范的制度评价体系、健全制度评价监督机制、确保制度评价结果充分利用等四个方面,加强高校国防素质教育制度评价,完善高校国防素质教育制度”。还有学者提出,高校国防素质教育手段主要有“发挥军事训练的直接教育功能,发挥‘隐性教育’的潜移默化作用,探索国际素质培养的程系段”。自2017年首次提出“综合国防素质”这一概念后,有学者认为,“综合国防素质是人们先天以及后天经过学习和训练所具有的、为实现党在新时代强军目标服务的思想、知识、能力等,主要包括综合国防意识、综合国防知识、综合国防技能”。有学者认为,“大学生‘综合国防素质’可定义为:在校大学生从事维护国家利益、保卫国家安全等实践活动所具备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包括强烈的国家意识、牢固的国防观念、完善的国防理论、过硬的国防技能、自觉的国防行为等”。
总言之,目前学术界对于国防教育的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高校国防教育的课程建设、学科建设以及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等方面。学界对于大学生综合国防素质的涵义的论述甚少,对综合国防素质的“综合性”论述不足,对涵义的具体分析也不够深入,因此,关于综合国防素质问题的研究还需要做大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