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综合国防素质涵义的具体分析
 
更新日期:2019-09-18   来源:高教论坛   浏览次数:266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国防知识国防知识是公民为了履行国防义务所应当了解和掌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常识。理论是行为的先导,国防知识是所有国防意识和国防实践首要条件

 
(一)国防知识
国防知识是公民为了履行国防义务所应当了解和掌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常识。理论是行为的先导,国防知识是所有国防意识和国防实践首要条件,只有掌握基础国防理论知识,公民才能自觉履行国防义务,担当起新时代赋予的国防职责。
对学生进行国防知识教育可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国防理论教育。国防理论内容庞杂,根据大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社会要求可进行宏观教育。比如国防的含义、构成、地位和作用等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及历代党政领导人关于军事、国防的论述,党的国防政策、战略和国防建设等。第二,国防常识教育。常识是指一般人所应具备且能了解的知识。对于青年学生来说,除从小接受的关于国家领土、领海、领空知识和国旗、国徽、国歌知识,还应普及现代常规武器的种类和性能以及当前国内外国防概况、军事动态等知识,还有我国武装力量的体制和职能,军兵种知识等。国防常识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丰富爱国主义知识,学会保家卫国的一般军事常识和军事技能。第三,国防历史教育。历史是人类群体的记忆,有了相同的记忆,更容易激发人们的认同感。通过讲述我国古代抵御外族侵略的历史,近代有国无防、备受欺凌的历史,当代反抗侵略、捍卫主权的历史等,给学生一种看历史的思路,激发学生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第四,国际关系教育。当今世界暗流涌动,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时期,国际局势错综复杂,掌握国际关系基本知识,学会从全球视角理性观察问题,已成为当代青年人必备的基本素质。在教学中,国际关系可作为国防教育课的一个专题来学习,也可以单独设立为选修课教学。不论以何种方式,都旨在分析国际关系过程中,培养学生战略思维。
(二)国防意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全民国防教育,强化全民国防观念。一个国家的国防不仅表现在物质方面,还体现在意识方面。国防意识是国家安全和防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其内涵随时代的变化不断丰富创新,但实质始终是要求公民爱党爱国,具体表现为爱国主义精神、英雄主义精神、民族尚武精神,国际主义精神等。
第一,爱国主义精神是国防精神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讲到: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自古至今,我国一直都把“爱国”作为国防教育的核心内容,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国防和国家安全教育,让每位大学生都具有爱国的思想、爱国的情感、爱国的精神、爱国的行动。第二,英雄主义精神是国防精神的支柱。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营造崇尚英雄、学习英雄、捍卫英雄、关爱英雄的浓厚氛围。对大学生进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培养其无私奉献、勇敢顽强、坚忍不拔、吃苦耐劳、不怕困难、不怕流血、不怕牺牲的英雄精神。第三,民族尚武精神是国防精神的重要表现。尚武精神是一种爱军习武的军事文化,蕴含着爱党爱国的情怀、居安思危的意识、坚强勇敢的意志、奋发进取的精神。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仍然要保持高度战争警惕性,要尊重军人,关心、支持军队和国防建设等。第四,国际主义精神是国防精神的时代特征。国际主义精神包括热爱和平,追求公平正义,反对霸权主义等。中华民族是有深刻家国天下情怀的民族,加强大学生国际主义教育,使大学生传承国际主义精神,同时深刻认识我国所处的国际形势,明确我国所面临的威胁,树立忧患意识。
(三)国防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在高校工作中培养具有坚定国防理念的大学生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新时代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高校在进行政治信仰教育时要根据其思想特点进行有效引导,通过红色资源、思想政治理论课等途径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保证学生思想坚定、行动坚定。第二,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的国防志向。志向是引导人们奋发向上的方向,当代大学生生在中华民族快速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好时代,应树立远大国防志向,积极投身国防事业,为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第三,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防价值观。大学生是否树立了正确的国防价值观体现了他们是否关心、重视、积极参与国防事业。大学生应认识到只有国家安定、民族团结,社会才能得到持续的发展与进步,个人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了解、关注中国当前国防建设的现状与进展情况,加强对强军目标的深入认识与理解;同时,不仅要心系国家安危,更要有一种担当意识,了解公民的国防义务,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担负起保家卫国的重任。
(四)国防技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讲话中深刻指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国防技能教育旨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军事技能。
高校国防技能教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大学生是国防建设后备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高等学校征兵是提升我军士兵整体素质、打赢未来战争的重要保证。良好的身体状态,有助于提高高素质兵员转化能效,这对学校体育教学质量、体育锻炼设施完备等提出了更高要求。提高体育教学效能,使学生身体强壮、应变力敏捷,从而提高学生在艰苦环境中的适应能力。第二,加强军事训练。军训是高校育人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提升大学生综合国防素质的主要渠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全民国防纲要》以及相关政策法规明确规定了高校必须进行学生军事训练,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接受基本的军事训练。军训以其独特的方式大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军训对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大学生有重要意义,学习军队的优良作风,帮助大学生掌握一定的军事技能,这对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做好未来反侵略战争准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第三,进行国防实践教育。定期开展野营拉练、“三防”演练、实弹射击等活动,让学生在国防实践教育中体验临战氛围,加深对现代战争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增强国防意识,提高自身本领。
(五)国防创新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国防科技创新,加快建设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大力提高国防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这为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目标。在当今世界的军事博弈中,创新越来越成为军队的核心竞争力、提高战斗力的加速器。我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处于赶超跨越的关键阶段,想要抢占世界军事革命的巅峰、决胜未来战场要必须要有极强的创新能力。
当代大学生正是参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而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学生在创新能力方面稍显不足。高校作为培养国家国防事业所需人才的主要阵地,在培养过程中要以满足国家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高校可以针对不同专业尤其是与国防相关的理工科专业组织不同的创新大赛和培训,激发学生国防创新思维,挖掘国防创新潜力,为推动我国国防创新培养一流人才。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以问题意识为导向探究国防领域的难题,并给予学生有力的指导和充足的资金支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国防创新能力。
(六)国防行为
国防行为是国防教育的落脚点,是综合国防素质的外在表现。从国家层面来说,国防行为主要表现为国家在进行国防建设时实施的各种具体措施,比如建设武装力量、进行国防科技研究、储备战略物资、维护边境安全等等。从公民层面来讲,国防行为是敢于同危害国家的行为作斗争,积极参与国家国防建设,以多种多样的方式为保家卫国贡献力量。
大学生国防行为的生成必须是学生的内驱力和外界的外引力同时发挥作用,才能使学生自觉履行国防义务,承担起国家之重托。一方面,大学生要理性爱国,避免过激言论引起网络暴力,避免过激行为对同胞造成伤害,在多媒体发展迅速的时代,更要擦亮双眼、明辨是非,作出正确的爱国行为;主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忠孝礼义廉耻等精华,增强自身民族认同感;进行国防科技研究,投身国防事业;积极参加各类国防活动,提高身体素质,掌握军事技能,从而满足新时代国防需求。另一方面,高校要对学生进行全球化意识教育,使其形成国际战略思维和开放包容的品格,满足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人才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客观历史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国防创新热情,主动探索国防领域的问题,自觉进行国防活动,将国防热情外化为国防行动。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综合国防素质涵义的具体分析

下一篇: 综合国防素质涵义的具体分析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