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瓦制品研究较为悠久,几乎与日本考古学这个学科同时开始,相关研究汗牛充栋。本小节参考梶原义实《国分寺瓦の研究》一书中的研究史部分,受篇幅所限,仅对重要学者的著作与观点进行介绍与评述。
1 瓦研究的开端
日本的瓦研究肇始于江户时代,京都人藤貞幹著有《古瓦谱》一书,刊行于安永5年(1776)。这时的瓦研究带有很强的金石学特点,以珍奇标本的收录与考证为主要目的。真正的瓦研究还要等到考古学兴起的明治时期,建筑学者关野贞对寺社调查中发现的瓦当进行整理分析后,意识到瓦当的纹样可以用来推定建筑的相对年代,瓦的编年作业十分重要。
进入20世纪30、40年代后,相关研究除了关注瓦当编年外,还开始通过瓦对建筑营造、文化传播等问题进行分析。石田茂作发表有多篇文章及专著《総説飛鳥時代寺院址の研究》。他通过瓦当的纹样、断面形态等因素进行型式分类,发现了瓦当纹样由中央向地方传播的现象,建立起年代判断的理论依据。藤澤一夫在1941年发表《摂河泉出土古瓦の研究》一文,将瓦当纹样分“内区”与“外区”,内区不易变化,为反映地域特征的“系类”,外区对时间变化敏感,为反映时代特征的“期类”。他的研究将瓦当纳入到一个完整的时代定位与解释体系中。
总之,这个时段的瓦研究以瓦当为主要对象,在大量收集资料与明确方法论的基础上,已逐步展开更深入的年代论、分布论等专题研究。
2 研究的多样化
战后,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开展,以瓦为主体的建筑遗物大量增加。涉及瓦制品的各种图录、资料集、考古报告也纷纷集结出版。如《山田寺発掘調査報告》对瓦制品的形制分类、表面痕迹、出土位置均有详细的图文记录。这些详尽的调查资料为研究的扩展与深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得涉及社会历史背景的专题研究蓬勃兴起。
2.1 年代论与分布论的发展
在年代论与分布论的研究成果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学者们开始更加注重不同年代、地域之间的关联性,及关联性背后的历史意义。编年作业中发展出为地方无名寺院断代的方法,即通过观察已知年代的中央寺院瓦当与地方寺院瓦当的同范关系与纹样走形程度,可以大体判断出地方寺院相对于中央寺院的时代差。虽然瓦当样式变化的复杂性可能远远超出上述规则,但这种尝试表明瓦当可以在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寺院营造工程之间建立起关联,需要考虑造成这种关联性的历史背景。森郁夫著有《日本の古代瓦》、《日本古代寺院造営の研究》等书。他强调“瓦当纹样不是单纯的图像,它可以反映出寺院营建时的政治状况”。
2.2 制作技术
关于板瓦制作技术的研究有佐原真的《平瓦桶卷作り》及木村捷三郎的《平安中期の瓦についての私見》,介绍筒瓦制作方法的文章有大脇潔的《丸瓦の製作技術》和花谷浩的《丸瓦作りの一工夫》等。又如《考古学ジャーナル》2014年2月号收录有山崎信二、梶原义实等多位学者的文章,对日本从飞鸟至江户时代的造瓦技术进行了分时段的梳理。通过瓦的制作技术分析工匠群体与生产背景也是制瓦工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向,如菱田哲郎的《畿内の初期瓦生産と工人の動向》,通过对瓦当成型台与接合技法的研究,推测7世纪前半叶都城周边地区可能存在频繁的工匠移动。
2.3 造瓦组织论
与关注瓦当的分布论、年代论等研究方向不同,造瓦组织论更重视大批瓦的统计分析。不止是瓦当,一般的板瓦、筒瓦也在分析对象范围内。如五十川伸矢的《古代瓦生産の復原》[ 五十川伸矢:《古代瓦生産の復原》,《考古学メモワール1980》,学生社1981年。]通过板瓦与筒瓦的细节特征划分出多个工匠集团,并尝试对瓦制品的制作体系及其演变进行复原。又如上原真人的《天平一二・一三年の瓦工房》、《奈良時代の文字瓦》,通过对瓦上戳印的研究,探讨了供瓦方式及制瓦作坊的工人身份、管理体制等问题。
由于造瓦组织论的分析方法需要整理大批量的一手材料,操作较为繁琐,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相关研究虽有减少,但并未被遗忘。梶原义实在2010年出版了《国分寺瓦の研究》一书,利用筒瓦与板瓦的表面痕迹,以及瓦当的纹样与接合方式,对国分寺及相关瓦窑内出土瓦制品的生产体制进行了复原,并对全国范围内国分寺造瓦组织的样态、关联性与演变过程进行了探讨。另有上原真人于2015年出版的集大成之作《瓦・木器・寺院》,该书举例论述了瓦制品中蕴含的历史信息,认为瓦制品在年代学、古建复原、生产流通体制等方面均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可通过瓦制品透视遗迹背后的历史内涵。
3 日本飞鸟至平安时代瓦研究的特点
综上所述,日本飞鸟至平安时代瓦制品的学术研究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3.1.注重细节观测。日本瓦研究注重对器表残留痕迹的记录与分析,如瓦制品凹面的模具压痕、布纹以及凸面的陶拍痕迹、刮削痕迹。这些细节痕迹可以作为分析制作手法与区分生产单位的依据,从而支撑与造瓦技术、生产管理相关的研究。特别是瓦当同范关系的分析为确立不同遗址之间的关联性创造了条件。
3.2.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除识别制作痕迹、瓦当分型定式等定性工作外,日本瓦研究还重视数量分析。统计遗址中不同类型瓦制品的出土比例,从而掌握建筑的用瓦规律,或计算窑址中不同工艺瓦制品的出土比例,从而了解工房的工人结构。这种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分析方法使瓦制品研究不再是孤立的遗物研究,而成为复原遗址考古背景(context)的依据。
3.3.注重瓦制品与建筑的联系。利用瓦制品的同范关系、出土状况、制作差异等信息可以还原建筑营造时的建材生产、调配与使用情况,从而为了解寺院营建、宫殿营建相关的历史信息创造条件。上述第二点亦为从瓦制品到建筑的分析路径提供了方法支持。
3.4.注重地方遗址的瓦制品。日本的瓦制品研究并不局限于都城范围内,地方寺院、府衙遗址的发掘工作亦较为充分,这使得全国范围内的瓦制品区系类型与编年研究得以展开,通过瓦制品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传播、势力扩张等历史信息,编织出古代日本的政治图景。
基于上述特点,瓦制品在日本考古学界一直具有较高的研究地位,其价值已不仅仅在于单纯的物质文化或手工业技术研究,而具有了复原社会历史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