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学学科建设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书法热有直接相关性。中国书法家协会是中国文联组织中最为晚出的一个协会,这首先是因为书法在历史上一直是文人雅士们的基础性修养和进入仕途的敲门砖,实用性和文化性始终是其最本质的特征。其艺术性发挥主要在于到了明代晚期文化下移和居所格局空间的变化才导致高大宽广的作品走入日常生活和普通大众视野,晚清民国以来书写用具的变化,钢笔、圆珠笔、铅笔、签字笔以至于当代高科技下的电子笔、触摸屏等,加上书写载体的扩大,电子信息功能的极度增强增大,书写的功能、范围、影响几乎彻底改变,以毛笔、宣纸、修身养性为主的书法艺术的实用性功能被压缩到极度狭小的范围,而其艺术性则大为凸显,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书法的艺术性功能被不适当的扩张,在解放后历次运动尤其是文革的影响之后首先要利用文化交流(中外文化交流尤其是与日本、韩国在书法方面的交流、对外汉语教学等)对书法艺术的复兴起到积极作用,加之美术领域的各种新思想、新潮流在中华大地的强势进入也导致书法创新的急切和功利性的凸显,直接导致创新书风、流行书风、丑书现象的此起彼伏和层出不穷。但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和背景之下,书法在高校的发展才有了坚实的基础,在学科建设上才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学界在学科建设上才有了明确清晰的路线图。
1.学术界对于书法学的认可和构建。书法学在高等学校的开设在1963年就被教育部批准,并于1965年招收3人,1966年招收2人,随即文革开始,这5人虽然在进入高校有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但第一届学生时间不到一年半,第二届学生几乎是到校就停止了专业学习,即使这样他们中仍然有两人至今活跃在书坛并且都是领军人物:朱关田和金鉴才。书法学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学科建设中断十余年到恢复高考后的1979年同样在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招收书法研究生,第一届的书法本科生朱关田先生就是五人之中的年龄最长的学生,其后才慢慢恢复书法的本科招生。如今在全国范围内仅西藏(人口仅两百多万,相当于内地一个小的地级市或一个普通大城市人口)地区没有书法学专业的构建外,书法学已经覆盖到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尤其是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文化发达地区的学科布点、招生人数、学科体制的完整性以及影响力都达到甚至超出一级学科构建的要求。
高等书法教育领域内对学科建设的探讨一直没有停止过,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以国内外的高校为主体主办过多届高等书法教育国际研讨会、高等书法教育学科研讨会、书法教材研讨会、学科建设与发展等有影响力的大型学术会议,形成了广泛共识,达成了许多意向并在理论系列、教材系列、技能技巧系列均产生了卓有成效的成果积累。学科建设中的各级各类的组织也成立不少,比如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教育部书法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书法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另外还有各种联盟类的机构,比如在2000年之后一段时间里,以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太原师范学院等开办书法专业的高校内一直在酝酿组建一个高校书法教育委员会,后来还进行了一些活动,并且是以高等书法教育委员会(筹)的名义主办活动。
在学科建设形成共识方面书法学专业专家不仅在小的圈子里积极努力,同样在大环境中也在积极争取,比如在积极争取艺术学升门的过程中,各个不同学科的顶级专家都参与其中,其中就包括书法泰斗欧阳中石先生。时任艺术学学科召集人的仲呈祥先生在2011年艺术学终于升门成功之后撰文对参与此事的重点专家进行了致谢:在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我们艺术学学科建设战线和高等艺术教育战线上的同志们首先应该借此机会向为艺术学升格为门类做出过重要贡献的前辈学者,如东南大学的张道一教授、中央音乐学院的于润洋教授、中央美术学院的靳尚谊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杨永善教授,还有首都师范大学的欧阳中石教授、中央戏剧学院的谭霈生教授,以及许许多多的前辈的专家学者们表示衷心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欧阳中石先生率先于1993年在首都师范大学创办书法学博士专业,其后又于1998年在首都师范大学创办书法学博士后流动站,并且积极努力把书法学所在的艺术学升门之前的美术学创办为教育部国家级的重点培养学科,对业界贡献极大。也正是在欧阳中石先生的积极努力和带动影响下,全国各地先后积极申办书法学的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达到今天的比较红火景象和局面。
学界的努力还获得中国书法家协会和政府机构的支持和帮助,最典型的就是中国书协两任主席张海先生和苏士澍先生,张海先生在十年主席任上注重书法艺术的推广和普及,尤其注重书法人才、书法教师的培养。在书法进课堂中配合国务院、教育部的中小学书法教育,教育部开展全国义务教育阶段书法教育前后,张海先生依托中国书协开办中小学书法教师培训,并且通过文联的组织和管理,把这一工作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教育和培训,培训中不仅有技能技巧方面的专家,更有理论方面的专家和学者,其中有很多都来自于高校,还有部分高校书法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参与其事,至今在中小学书法教育和高等书法教育中均产生了积极影响。张海先生离任主席后选择到郑州大学继续书法的传播与耕耘,作了郑州大学书法学院院长和书法研究院院长,并且在书法学科方面做大做强的基础上,积极呼吁书法学学科层次的提升,正在联合业界顶尖级领军人物呼吁争取书法学升级为一级学科。苏士澍先生近年来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政协常委,积极联合其他委员几乎每一届政协会议上都要提议案,强调中国书法、中国文化的传承和重视,至今“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已经成了文化传承的经典语录和标志,在文化届、书法界都具有重大影响。
2.书法学学科建设的规模和历史。我们仍然以倪文东先生等人的研究报告为基础来分析,截止2014年全国共有99所高校招收书法专业本科生,全国每年申请书法学专业的高校都有不少,尤其是艺术学刚刚升门之后的2012年申报的学校达到26个,2013年申报的学校达到22个,最近几年每年都有10个左右高校在申办书法专业,其中踢除教育部规范各高校专业备案申报之外,大致有一半左右高校是新申报院校,至今全国开展书法学本科教育的高等院校已经一百多所,另外还有数量较大的专科类职业院校也招收书法学专科学生,这些学校加起来数量更多。从每年招收的学生人数来看,2014年招收本科生约3000人,其中招生最少的学校仅仅4人,最多的也只有120人,这个数据统计中由于数据不够齐全、准确,即使是本科生的数量也只是近似数据,供参考使用。这个数据是能够直接收集和使用网络查询到的数据,据河北美术学院书法招生信息,其部分年度招收的书法学学生达到300人左右。数据中招生人数较少的学校往往是社会影响力大的名校,比如北京师范大学自从2000年开始招收书法学本科生,几乎每年控制在10人左右,即使艺术学升门之后也微量扩大招生数量,学校在培养学生质量方面把控相当严格,这也保证了学科建设的质量关口。研究生的招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数量在高校扩招和研究生扩招之后也增加了数量,目前全国招收书法学或与书法学相关的数量1000人左右。书法学每年招收的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数量还是比较大的,比较目前的一级学科尤其是2012年版和2018年更新版的新增一级学科,在学生数量、学校分布、专业及专业方向布控等方面均能够达到平均水平,甚至超过部分专业,因此在学科升级基础上是雄厚的,是有条件也是有前途的。
从办学历史来看,我国当代教育体制的建构是从前苏联和欧美借鉴甚至移植过来的,因此对于艺术学的升门也是经过了极其艰难的历程,这就是因为西方没有这样的先例。书法学的情况更是如此,因为这仅仅是中国的艺术,即使是受中国文化影响受东方文化影响的日本、韩国、新马泰等国家和地区对于书法也基本不会从学科建构方面进行探讨。书法学办学历史从浙江美术学院最初获批书法专业算起已经超过半个世纪,比起新近独立或获批的一级学科如公安学、网络空间安全在办学时间、全国布点、学科层次的完善以及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均有很大优势,那么同样具有实用性和应用性的学科追求同等待遇升级为一级学科是大有可能也大有可为的。
从书法学自身的发展来看,晚清时期的癸卯学制执行以来,历届政府尤其是主管教育的机构都对基础教育阶段的书写要求相当重视,都对书写课程或语文、国文(国语)课程中的书写有较高要求,虽然书写并不等同于书法,但书写是书法的基础,是书法的基本要求。在高等教育中首先把书法与美术、素描等课程纳入高等教育的一般认为是清末民初的两江师范学堂,是在校监(校长)李瑞清的主导之下开展的教育,那也是借鉴西方教育体制而开展的课程设置,至今已一百余年。其实我国在教育体制中把书法作为学问、作为专业技术进行培训的历史更早,至少可以追溯到唐代的中央太学,其时在太学中除设置级别要求最高,入学门槛极高的儒学之外,还有律学、书学、算学等专门之学,主要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入学门槛也比较低。当时对技能型的太学生的课程体系就比较详细也比较权威,在书写用教科书方面指定《熹平石经》、《三体石经》和其他字书、字体的学习时间,这样的课程设置直至今天对我们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