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力”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福瑞斯特教授在1965年写的《一种新型的公司设计》一书中提出,先在管理领域被广泛运用和研究,从上世纪80年代起,“学习力”研究被迁移到教育领域,主要研究在教学中如何构建学习者的学习力以促其有效终身学习,21世初期我国教育领域关于“学习力”的研究起步。综合国内外有关“学习力”内涵的研究成果和笔者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学习力”是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培育德性的力量,是学习者在学习中倾注的全部能量和应该获得的结果,既是学习者在学习中的行动力,也是学习者通过学习获得的未来发展力。作为“行动力”的“学习力”是学习者学习的动力、毅力、能力的综合体现,学习的动力体现了学习的目标意识;学习的毅力反映了学习者的意志;学习的能力则体现在学习者对掌握的知识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感悟。作为“学习结果的体现”的学习力是指学习者经过长期的学习累积而成的自身素养,正如爱因斯坦在美国高等教育300周年纪念会演讲《论教育》中所讲:“如果人们忘掉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 这种“留下来”在终身学习中持续发挥作用的力量就是“学习力”。具备了真正的“学习力”的学生不仅在当下的学习中能积极主动探索、能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以达到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灵活运用,更能促进自己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学习力”的形成是需要载体的,需经过后天教育习得、需借助学校教育、学校课程建设、有赖于各学科教育而获得:以学科知识的学习为载体,形成学习的兴趣、动机、态度,获得学科知识及其背后的情感价值观,发展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素养和能力,形成体现在学生身上的具有学科特质的“学科学习力”,各学科学习力的有机结合最终形成学生个体的综合的“学习力”。
人们很容易认为“学习力”就是“学习能力”,或者就是当下的热词“核心素养”。确实,“学习力”和“学习能力”“核心素养”相比有很多共通点,然而,与“学习能力”、“核心素养”相比,学习力更有它独特的内涵:“学习力”立足当下学科学习,但更着眼于全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学习力”除了包含学科“学习能力”内涵中的学习方法和技巧,还包含了观念和品格的成长;“学习力”强调 “行动力”,依托这种“行动力”把“核心素养”描绘的宏观的静态的蓝图变成活泼泼的现实;“学习力”强调的是“基础素养”,“万丈高楼平地起”,依托 “学习力”构建才能构筑“高级素养”和“关键素养”。因此,综合来讲,对“学习力”的探究是核心素养背景下对以往“学习能力”研究的深化和发展,是对“核心素养”落地路径的实践探索,是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聚焦。
“高中生历史学科学习力”是指高中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之中形成的彰显历史学科特质的促进当下历史学习并为终身发展所用的能力,它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学习是在学生自己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对历史学习怀有浓厚兴趣和动力,学习过程中承担更多的管理自己学习的机会;二是学习历史学科过程中主动获得知识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学生的学习是由学生自己在一定观念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的而又是个体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自我探寻历史事实并解读历史意义,包括:形成历史意识、搜集史料、史料解释和历史理解、历史表达和历史评价等方面的关键能力;三是具有跨学科能力,凭借形成的历史意识、历史思考、历史判断等联系现实,发现、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例如运用探究能力、批判理性思维、综合能力、合作沟通方法和意识;四是学习的过程是一种自我精神修养的过程,是不断地解决个人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和充分认识自己的过程,在历史学习中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丰富自己的情感内涵。赵亚夫老师曾说过:“终身教育是不断造就人、不断扩展其知识以及不断培养其判断能力和行动能力的过程”“要切实关注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应当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拥有学习能力。” 在笔者看来,这里倡导的学生历史学习行动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就是“历史学科学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