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的试点工作于2017年8月正式启动,29个试点县(市、区)聚焦安全生产、财政预决算、城乡规划、重大项目建设等领域,按照中省要求,围绕公开标准、公开流程、公开方式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在公开要素、手段方式、宣传推广、体制机制等方面基本完成“基础性工作”,又显现出“创造性工作”,兼有改良和创新,在共性中体现了个性,在个性中彰显了特色。
(一)梳理公开事项,确立了工作依据。各试点单位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对试点领域涉及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进行全面梳理,结合重点领域信息公开要求,依据权责清单和公共服务事项清单,按照省政府公开办组织专家制定的公开模板,对涉及公开的工作业务以条目形式逐项分类,形成了公开事项清单。未央区、华州区还探索编制了政务公开事项负面清单。清单的梳理,为基层政府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理清了脉络,确立了依据。
(二)制定标准规范,明确了基本准则。各试点单位在梳理政务公开事项清单的基础上,对照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五公开”要求,明确责任主体、规定时限、公开方式、公开程度标准等要素,力争公开内容覆盖权力运行全流程、政务服务全过程。岐山县、华州区、安塞区、靖边县、紫阳县等还将试点工作延伸到镇村两级,同步梳理编制镇村两级政务公开事项标准目录。同时,29个试点单位积极研究绘制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政策解读、回应关切等流程图,推动发布、解读、回应有序衔接。
(三)拓展公开渠道,保障了公众权利。各试点单位在充分发挥政府网站主平台和“两微一端”重要作用的同时,加强传统平台使用,积极拓展新渠道。汉台区创办了全省首份县级政府公报,选聘20名政务公开义务监督员,对政务公开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监督。紫阳县在县城中心广场公共区域将县委、县政府领导的照片、手机号码、办公电话和职责分工向社会予以公开。未央区建立了政务公开体验大厅,集中展示区政府门户网站、网站移动版、微信微博、自助查询终端、办事指南二维码等。各试点单位普遍开展了邀请公民走进政府、大学生到政府机关见习、百姓问政、在线访谈等活动,进一步拓宽了公众参与渠道,有效保障了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四)融合公开服务,优化了营商环境。各试点单位将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与“互联网+政务服务”和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有机衔接,在梳理公开事项时同步推进审批服务事项压时限、减材料、优流程,实现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有机融合。彬州市在全省率先成立行政审批服务局,打造了行政审批“23550”模式(2个工作日内企业注册开业,3个工作日内项目备案,5个工作日办理不动产登记证,50个工作日内取得工业生产建设项目施工许可证),企业注册登记环节由5个减少到2个,办理时间由10个工作日减少到2个工作日,资料精简64%,时间压缩80%,新增市场主体同比增长32.67%。
(五)强化探索创新,推进了成果运用。各试点单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索形成了一批特色亮点和好的做法,受到了各界好评。未央区提出了“政务公开七步循环工作法”,明确了目录清单和公开流程的制定标准,打造“一网两厅、两微一端、多点查阅、热线办理”线上线下公开体系。紫阳县探索信任容缺审批机制,开辟企业和重点投资项目“绿色通道”,实行一表制申请、并联审批,移民搬迁项目审批由原来的一年时间提速到了35个工作日,创造了建设项目审批的“紫阳速度”。华州区将政务公开、网上政务服务、政府数据开放、信息化建设等工作统一整合到区政务公开办,人员编制从10名增加到30名,为基层机构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同时,试点单位通过开展政务公开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进学校“五进”活动,制作政务公开标识,拍摄政务公开宣传片等多种方式加强宣传,为试点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从试点单位开展的群众满意度调查结果来看,群众对试点工作的知晓率和满意率普遍在80%以上。在试点验收的实地核查环节,验收组对试点单位业务部门工作人员进行了抽查,从业人员大多数能熟知政务公开政策,表明政务公开正在逐渐成为共识。根据试点单位探索上报的试点成果,陕西省制定了统一的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答复规范,已下发各地各部门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