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校思政课面临的挑战
 
更新日期:2019-09-20   来源:教育文化论坛   浏览次数:285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互联网+教育的资源共享性削弱了教师的主体地位高校思政课传统的授课方式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则处于从属地位,教师是课堂教学中学生获取知识的唯

 
(一)“互联网+教育”的资源共享性削弱了教师的主体地位
高校思政课传统的授课方式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则处于从属地位,教师是课堂教学中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对知识和信息具有垄断权。然而“互联网+教育”使得大量教育资源具有开放共享的特性,这种特性使得学生有多种方式、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和信息,包括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使用的案例和教学视频等。这样教师便不再是以往课堂教学中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唯一方式。这一方面使得课堂教学更加高效,但另一方面也使得教师的主体地位不断被削弱。思政教师不再对知识和信息具有绝对的垄断权,师生的从属关系也逐渐被打破。如今的学生在个性方面更加自信独立,更偏向于用自己本身所拥有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学生可以借助于“互联网+教育”对课程进行无限拓展,让教学内容及过程超出教师的控制。这样传统教学课方式中师生的主动及被动关系就被打破,不断削弱了教师的主体地位。
(二)“互联网+教育”的大数据化对主流意识形态造成冲击
当代大学生是在互联网时代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的对待生活和学习的态度以及处理事情的思维方式同上一代人相比是有很大差异的。根据CNNIC 2018年6月份的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18年6月,中国的网民人数已经超过8亿人,单2018上半年新增网民数就为2968万人,与上一年相比增长了3.8%,互联网普及率为57.7%。而中国的网民以青少年和青年为主,其中20岁到29岁的人数占比最高,占比为27.9%。大专和本科及以上教育的网民占比20.6%。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是当今互联网时代的主力军,借助于互联网这一科技信息平台,大学生可以获得海量信息与大量资源。这些信息与资源数量庞大且没有经过筛选与甄别,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熟的时期,这些数量庞大且没有经过筛选与甄别的信息,无疑会对大学生造成极大的影响,同时又冲击着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念。
(三)“互联网+教育”的便捷性对传统思政课堂的影响力造成冲击
“互联网+教育”的便捷性主要体现在超越时空性和实时交互性两个方面。“互联网+教育”超越时空的特性使得学习者不再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可以在任何想要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学习。学习者也可以在互联网上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或者适合自己学习方式的课程进行学习。这样打破了传统思政课堂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由固定教师进行授课的模式,其便捷性受到了学习者的青睐。“互联网+教育”的实时交互性使得学习者可以自由选择学习的顺序及内容,而不是像传统授课的学习方式那样,必须按照内容的章节顺序进行学习。主动获取学习者自己想要学习的内容是交互性的自由体现,可以让学习的效率和效果极大的提升。正是由于“互联网+教育”的这种超越时空和实时交互的便捷性,给予了学习者极大的自主选择权,使得更多的学习者选择“互联网+教育”的学习方式,对传统思政课堂的影响力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校思政课面临的挑战

下一篇: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校思政课面临的挑战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