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对高校思政教学改革的思考
 
更新日期:2019-09-20   来源:教育文化论坛   浏览次数:260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响应互联网+教育的时代召唤,不断革新教育理念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AlvinToffler)曾表示:谁占有了大量的信息,操控了互联网络,谁

 
(一)响应“互联网+教育”的时代召唤,不断革新教育理念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曾表示:“谁占有了大量的信息,操控了互联网络,谁就坐拥了全世界。”根据We Are Social和Hootsuite发布的2019年数字报告显示,从网民增长规模来看,中国排名第二,过去一年增加了5067万人,增长率6.7%。当代大学生是网络时代的主力军,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之一便是互联网。思政课堂作为对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要渠道,如果不能及时调整教学观念与时俱进,就很难实现“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宗旨。“互联网+”的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顺势而为是最佳的选择。对于思政教学观念而言,要接受并且尊重“互联网+教育”的特性和要求,不断了解、接受、掌握、利用“互联网+教育”的优势,切记以保守陈腐的态度去抵抗。要正确看待和合理利用“互联网+教育”的优势,不断将互联网融入到高校思政课程当中,这样高校思政课才会被激发出新的活力。“互联网+教育”不会取代传统课堂,相反“互联网+教育”会与传统课堂形成优势互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便利。同时,也要克服并抵制互联网的自身缺陷,配合网络监管部门的监督。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大学生提高判断是非的能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敏感度和成熟度,这也是高校思政教学的宗旨之一。
(二)打破传统“教师中心论”,树立学生自主意识
传统思政课堂中的授课教师是普遍公认的教学主体,教师只有保持教学的主体地位,才能掌控好整个思政课堂的节奏和意识理念的引导,这就降低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参与感”,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是一个反作用力。因此,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要打破原有的教师“中心论”,让学生参加到思政课“产品”的设置和研发中来,激励学生去享用自己“涉及”的思政课堂,从而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同时,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如: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MOOC、微课等来重新构建教育教学。在“互联网+教育”的时代背景下,思政课堂学习模式逐渐显现出一种“平等交流、交互影响、多元传播”的新特征。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每个人都可以是知识的输出者和获得者。而一系列新型的教学模式,重新建构了传统的教学关系,巧妙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被动变主动,发挥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树立了学生的自主意识。但是,当前有一些所谓的MOOC仅上传教学录像,搭配极为简易的教学课件,对于这种形式化的教学现象应该予以高度的警惕。
(三)调动“互联网+教育”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互联网+教育”资源共享的特性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学习资源,但这些资源的储量已经远超过其所能接受和吸收的最高限度。对此,授课教师应发挥自身政治优势及辨别甄选教育资源的能力,帮助学生弥补认知能力的不足。将“互联网+教育”平台上有关该学科最新的理论和事例,揉捏到思政课的授课过程中,这样既提高了思政课堂的前瞻性,同时也避免了枯燥与过时的教学内容对课堂吸引力的负面影响。由于思政课教学时间有限,在丰富教学内容之时,也应该剔除那些不符合时代特征的知识和观念,把有限的教学时间留给学生们最关注、最与时代紧密结合的问题上。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要及实际情况,及时对授课内容和框架进行结构上的调整,努力做到适用教材但不依赖教材,挑选并摘取最新的、最生动的事例穿插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可向学生推荐一些名校名师的精品MOOC如清华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这些课程借助于“互联网+教育”免费开放,可以实现“线上”与“线下”课程的优势互补。授课教师也可以借助微助教、雨课堂等新型教学互动工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增加课程趣味性的同时也解决了校园“低头族”的问题。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对高校思政教学改革的思考

下一篇: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对高校思政教学改革的思考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