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人文社科 » 正文
高邮城中适合秦咏大家庭的生存与发展
 
更新日期:2019-09-20   来源:文献   浏览次数:385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秦咏到高邮安家落户,是住在城中还是农村呢?我们可以结合新发现的秦咏双志作一番考察,然后再做结论。先考察住在高邮城中的情况:高邮军城又称郡城,

 
秦咏到高邮安家落户,是住在城中还是农村呢?我们可以结合新发现的秦咏双志作一番考察,然后再做结论。先考察住在高邮城中的情况:
高邮军城又称郡城,鲁颖秀纂《“嘉定”高邮郡志》十卷可证。高邮军城始建于北宋开宝年间。《舆地纪胜》卷四十三载,开宝四年(971年),宋太祖赵匡胤下诏:“惟彼高邮,古称大邑。舟车交会,水陆要冲。宜建军名,以雄地望。”其“郡城即郡守高凝祐所筑。”秦咏作为四品将军的儿子,又是现职军人,他到高邮来安家落户,住到新建的军城里,是不是顺理成章的事?当然是。他作为显贵府第的官二代,在军城里砌一座新房子,是不是难事?当然不难。
秦咏是个封建社会的官员,当然重视生儿育女、传宗接代之事。他享年八十二岁,有儿子3人,女儿3人;8个孙子,4个孙女儿;2个曾孙、3个曾孙女儿。可见秦咏家族是一个子孙满堂、人丁兴旺的大家族。这么多人住在一起,经过多年的经营,他在高邮城中的住宅也从单独的一座房子,发展成家族聚居的秦家大院,甚至还扩展到其他坊、里去,都是很自然的事。秦家大院至今仍在。至于这个大家庭的日常生活,包括吃喝拉撒、生日满月、婚丧喜庆等,秦咏作为一家之主,从理论上说,事无巨细都该过问吧!也许因为他常年在外地工作,家里有些小事照应不到,但一些大事如儿女婚嫁之类,他肯定是要过问的。从已知的几对儿孙婚姻来看,他为二女儿“适酸枣(今河南省延津县西南)进士李常宁”(后中状元),把三女儿嫁给“同郡刘绶”,为大儿子元化公找了个高邮城“首富”徐成甫做亲家公,可谓操碎了心。
秦咏不仅重视家族的生存,而且重视家族的发展。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以后,生怕其他军人政变,又唱了一出“杯酒释兵权”的大戏。有宋一代,“兴文教,抑武事”,形成了右文抑武的大氛围。秦咏虽然子承父业,做了一辈子武官,但他紧跟时代的步伐前进,悉心培养儿孙读书仕进。他的大儿子秦完(秦观的父亲元化公)师从大教育家胡瑗读书,成了国子监太学生,“先君始缝掖”,没有秦咏的悉心培养,元化公怎么能第一个穿上儒服呢?二儿子秦定于熙宁三年(1070年)中了进士,授会稽尉,后仕至端明殿学士。孙子秦观、秦觌(少章),重孙子秦渊相继中了进士,应该说与秦咏“唯有读书高”的指导思想是分不开的。特别是培养秦观,至和二年(1055年)高邮城内刚办官立小学,秦咏就把7岁的秦观送进小学读书。秦观是高邮第一个官办小学的第一届学生。
广交文友,建立人脉关系,也是秦咏重视家族发展的表现之一。北宋时,高邮文风很盛,文化名人很多,如孙觉、孙览,乔竦、乔执中、孙升、崔伯易、陈直躬,寓贤孙正臣、王巩、朱寿昌等,大部分居住在城中。秦咏对他们都很尊重,常来常往,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秦咏卒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其子定之官舍,志文由孙觉撰,赵挺之书,孙升题盖。此三人均为宋朝高官名人,在当朝以“不可一世”形容不为过。三人在《宋史》中皆有一传(赵挺之是赵明诚的父亲,李清照的公公)。这三位高官名人能为秦咏操办后事,可见他们之间的关系之深。
受秦咏形成的家风影响,秦观也很喜欢广交文友,积极参加各种文化活动。他经常到大江南北去探亲访友,并在高邮城中热情接待外地来的朋友,这里就不细说了。他参加的活动大部分在高邮城区和郊区,倒是值得介绍的。镇国寺在城中西南角,曾名醴泉寺,秦观写过《醴泉开堂疏》;乾明寺在中市口之西,秦观写过《乾明开堂疏》;华龙院又名五百罗汉院,在高邮城东南郊,秦观写过《五百罗汉图记》;东山在高邮城东北郊,秦观留下“文游台”和“秦少游读书处”等胜迹。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高邮城中适合秦咏大家庭的生存与发展

下一篇: 高邮城中适合秦咏大家庭的生存与发展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