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高校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困境与挑战
 
更新日期:2019-09-23   来源:教育探索   浏览次数:252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1.高校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淡漠和疏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

 
1.高校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淡漠和疏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承载着民族的价值取向。但自近代已降,西方高等教育制度逐渐取代了我国传统教育制度,严重削弱了我国民族文化在教育领域中的地位和影响。美国著名学者阿特巴赫曾指出“中心国家(北方的英语国家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欧盟中的大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国)的准则、价值观、语言、科学革命和知识产品,主宰、挤压着其他观念和实践。”西方文化标准无形中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全球化带来的普遍交往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更使得西方文化、社会生活方式迅速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文化价值观的冲突造成社会总体价值导向的迷失和文化认同危机问题的凸显,日益多元化的社会文化生态不仅冲淡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导致部分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缺少自豪感,而且还导致他们对西方文化的盲目追捧和严重误读。
2. 高校学生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危机
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的思想、文化、社会价值理念伴随着各种社会理论、思潮和主义纷至沓来,处在思想观念、意识形态定型期的大学生群体,一方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的吸收较快,另一方面对各种意识形态的判断力不强,随着高校学生们在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上纷纷仿效和学习西方,青年学生们的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功利化和多样化的特点。新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也迅速地改变着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思想。高校大学生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作为网络、手机等信息技术使用的主要人群,大学生成为在意识形态方面受新媒体技术影响最大的群体。尽管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宣传下,但并不能为大学生真正吸收,他们仅仅将其作为一种概念符号或象征,甚至是应付考试的工具;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呈现逐步分化离散的非整体化的状况,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也不再是其认同的依据,而是其多元化认同中的一部分,甚至出现认同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反向认同”情况。高校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这种疏离意识同程度地冲击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权威性。
3.高校学生对传统思想教育模式的抵触
我国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是通过自上而下的灌输进行的。就社会层面来说,主要依靠政府和新闻媒体自上而下的推行和宣传,忽视了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教育功能的发挥,价值输导过程被看做单纯的外化过程。 在学校层面,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通过开设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学工部门设置的形势政策课进行,这种课程以教师为中心,采用课堂灌输和说教的方法,在内容上更多强调价值体系的理论性,忽视理论对学生思想实践的指导作用,学生缺乏理论思考和实践转化的机会,也就失去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致使知识体系与思想教育实践相脱节。分割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一般由独立的思政理论课教学部门负责)和日常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学生工作部为主导的学生工作副书记、辅导员等为主体),这使得学生的培养无法在一个统一的思路和框架下进行,这种思政教育、管理的不统一和条块分割,严重影响着学生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高校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困境与挑战

下一篇: 高校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困境与挑战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