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价值从工具主义走向人本主义
教育技术问题并不是覆盖了教育教学的全部问题。因此,把希望寄托于一套成型的理论、一种成熟的技术是不能有效的解决教育教学的内部矛盾。工具主义代表着科学世界会无休止境地侵蚀着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生活世界。教育是以人为本,通过数学学习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通过数学思维更好的理解生活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另外,技术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不仅仅是中性的手段与工具,它还是特定社会中人的价值的载体,是人追求更合理生活和更有意义存在的最基本的方式和方法。因此,我们需要摆脱现代技术的束缚,就要突破技术理性“力量美”的审美取向,以艺术化的审美态度去召唤人的诗意化世界—“人,诗意地栖居” 。从教育目的上看,摆脱技术理性思维的影响,追求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数学基本知识的授受以及数学思维的熏陶以达到对人才的培养;从教育过程上看,教育指向受教育者的生活经验,采用多样化的授课方式,建立翻转课堂下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体现一种合作、开放、动态、人格化的教育特点;从教育的结果来看,受教育者从技术理性中抽离出来,具备数学核心知识与数学核心素养而面向实践,走进生活世界,去感悟,去领略数学的美。
(二)教育角色从“孤立者”走向“合作者”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追求的是“中庸之道”、“恰如其分”和“统筹兼顾”。在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和谐的哲学关系应呈现出多元化的视角,师生关系应当互补和融通,涵盖丰富多样的层面和向度。在数学课堂的教学情境下,利用科学技术优化数学教学,教师掌舵而不划桨,引领学生共同成长。但我们需要时刻保持批判的态度,防止“掌舵者”与“划桨者”关系的颠覆,造成一方权利的无形放大,而另一方黯然消色。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巧妙使用多媒体CAI来架构起沟通师生思维的桥梁,学会甄别各类信息资源,避免师生关系和谐假象的出现。要注意到学生可能在某种情形下,在某些问题上与教师意见保持统一可能缘由利害关系,这种看似表现的稳定现象下面却暗含着种种危机的涌动。当然,我们也不可以打着“建构主义”的旗号,操控着师生关系肆意地突出学生主体性特征,一切以学生为核心,学生自主探讨、合作交流发现问题,应用新知。一味放任自由会大面积浪费课堂时间,消耗学生精力,达不到理想的教育诉求。因此课堂教与学是师生双方作为平等主体共同参与,影响与分享的一种活动,并不是某一方单方面的“自娱自乐”,现代教育技术笼罩下的新式教学课堂中的教学双方是平等主体地位,而不是以其中一方为核心的二元对立关系。信任是对话的基础,尊重是交流的前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习惯,为学生着想,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总之,我们追求的师生关系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注重课堂生态和谐,实现由异化的物的关系向和谐的人的关系的本真回归,师生双方由“孤立者”走向“合作者”。
(三)教学方式从直观性教学走向理解性教学
史中宁教授曾说过:“数学是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包括数量关系、图形关系、随机关系”。而这样的关系是以数学概念、公式、性质、法则及其证明与推导为核心逐步展开的,同时还要考虑到数学学科的特殊性,数学具有符号与思维的抽象性、数学语言的逻辑性以及可工具化等特征,这些特征共同要求数学教学方式要从直观性教学向理解性教学的华丽转身。理解性教学本质上是以概念和关系为核心的意义复原、生成过程和存在方式,而存在方式就是认知过程与结果的相互融合,它具有主体性、相对性、差异性、循环性等基本特征。把数学知识置于输入-理解-输出箱进行学习,用理解的矩阵去深刻揭示数学本质的内涵与状态。直观性教学方式则侧重于工具化的数学授受,迷恋于创设虚拟的“数学世界”奉为模型,大力赞赏大数据下的“先进”教学方式,并试图建立一个科技化的数学空间,却抛弃了传统的板演式的逻辑推导,转而进入“超经验”时空,造成了“唯科学主义”的泛滥,出现了多媒体CAI对课堂教学的专制,机械思维对人性思维的戕害。
(四)教学场所从封闭式课堂走向开放化社会
教育信息化具有突破时空限制、推动教育观念更新、模式变革和体系重构的优势。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条件必然要拓展教学场所的边界。数学教学场所从封闭式课堂走向开放化社会,这一转变要求数学教学的目的、数学教学内容、数学教学的方式以及数学教学的评价手段都要打破固有思维,从数学教育哲学的理论高度上赋予各个方面活力,促进教育体系的变革,为新一轮课改的建设打造新平台。数学教学目的从知识型课堂空间走向多维化辩证空间,数学教育应该从数学的形式与非形式、抽象与具体、一般与特殊、多样与一体数学本质上去思考、反省数学教学的本来面目,打破“知识教育”与“思维培养”的界限;数学教学内容从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不拘泥于以算数、代数、几何(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和三角为主一维的、毫无生机的经典数学内容走向数学文化大世界,“文化的视角”表现出对受教育者思维发展与理性精神的辩证关系的青睐,这种思想上认识转变决定了数学教学内容更侧重于问题解决,包括来自于数学内部的习题处理和对数学外部的实际生活问题的思考、分析和解决;数学教学的方式从“单向度”走向“多元化”,摒弃“生本理念”的建构主义思想与“权威教师”的传统授课模式,达到两者的相容相通。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领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数学的“本质美”与“工具美”,与异度空间的同学进行数学思考,用数学语言交流,彼此合作去处理数学问题来实现思维的开拓,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学的评价方式从“精准化评价”走向“人性化”,信息化背景下的教育评价应当正确看待“精准化”、“人性化”等问题,应当努力搭建一种张弛有度的、高效的教育评价空间。首先,教育评价应关注学生的发展,而非聚焦于“精准化”的机械式评价:其次,教育评价理应摆脱“人性化”困扰,祛除虚伪,正视教育评价的利与弊,真正发挥教育评价应有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