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海德格尔强调此在。他认为此在就是场本身,将存在看成是一个场,即存在者在场。人的本质就是在世界上存在,这一点是海德格尔与他之前的哲学家不同的地方,这也是他和马克思相似的地方,都是坚持“人是存在于这个世界之中的”,海德格尔曾说过:“从根本上怀疑外部世界的实在性,并且将它弄成哲学问题的关键,是十分愚蠢的”,这也就是他伟大之处。海德格尔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一种运动,否定用静止的方法去看待这个世界,包括意识之说,也应该从现实生活出发,也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生成它,若是将此看成是完全脱离物质而存在的,那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总之,在这里有一点就是他与马克思的实践观点是有某种联系的。
存在主义核心是自由,马克思所说的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也就是一种自由,这种自由是一种从很宏观的层面上去叙说的,而海德格尔在这里所说的自由即人在选择自己行动时的绝对自由,不管作何选择都是自由的,人的实际生活经验本身已经具有了形式指引的特性,不需要任何的预设,从这个方面来看,他是反对先验论的,再换种说法,形式指引是以一种不安的成分存在,这种不安的存在就会形成一种可能性,而这种肯能性就能演化成存在者的个性。
异化的存在使人丧失了自己的能动性,为了使这种能动性重新被激发出来,就需要一种个体的力量。其实这种能动性在很久以前是存在的,在黑格尔之前、在康德之前、在笛卡尔之前、甚至更早,后来由于各种外在条件的存在,这种个性、这种人本主义就渐渐地被束缚了,那么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存在主义学者们就是在找回那种遥远的存在,即存在的回归。那此在到底是什么,没有具体的形态,而存在者就要在这个场中进行对存在的领悟,离开了这个场存在就无法把握了。
人与人之间,存在者和存在者之间,都是有区别的,因为两者之间都是特殊的存在,而另一个存在者的存在也是要通过此存在者的存在而显现的,这种显现在某种程度上需要一个机会,一个能够使其称其为存在者的机会。这也就回到了文章开头笔者所举得那个例子,人之所以为人,是在某种特殊的环境下,经过一些能动的过程,出现了和其他同类不一样的特性,在以后的岁月中人变成了如今的人,而这个群体中的另一部分则继续存在他本来的状态。同样的,次存在者将另一存在者识别为与自己相似的一方,则互相成就彼此为存在者。
其实,笔者们可以联系海德格尔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个性被束缚,人生活在一种压抑之中,甚至有种悲观的色彩在里面,这个时候你必然会去谋求个体解放,海德格尔曾经对马克思的一句话高度赞扬,就是:哲学家只是在解释世界,但问题是去改造世界。的确如此,当一个理论创作者寻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在这种结合中不断地去完善自己的理论,使之更具有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