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体系初步建立阶段产生了传统的货币派生理论(黄达 1992),将存款分为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原始存款即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和居民存入商业银行的现钞之和,派生存款即经过货币乘数由商业银行体系创造出的存款货币。在1992年时,由于现钞购买力强和存款的购买力弱,其转化与区别是具有时代意义的。
1993年1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把国家专业银行办成真正的国有商业银行”,我国金融实践此后陆续取得重要的进展。孙国峰(2001)提出了信用货币创造理论,该理论对传统的货币派生理论(黄达 1992)提出了批判,认为货币创造就是银行贷款行为本身,银行贷款是银行和客户的债权债务交换行为,银行得到了贷款(债权),客户得到了存款资金——信用货币。事实上,孙国峰(2001)是根据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实践对黄达(1992)货币派生理论进行了拓展,是一种基于当时经济金融发展形势对传统货币金融理论的继承性批判。二者理论的差异主要集中于后续资金的产生过程是贷款为先还是存款为先。在黄达(1992)的传统货币派生理论诞生之时,国有银行处于“专业银行”的阶段,也没有得到国家声誉资本的注入。而孙国峰(2001)论述的背景是90年代初期金融体制改革之后,存款的购买力和支付便利性显著提升,国有银行可以通过直接发放贷款创造信用货币,信用货币创造理论也就应运而生了。
进入新千年,随着加入WTO,我国外汇储备增长迅速。由于强制结售汇制度下外汇储备由央行管理,外汇储备直接创造了基础货币,从而信用货币创造理论经历了新的发展。李斌、伍戈(2012)根据我国外汇占款和债券增加的经济现象对信用货币创造理论进行了拓展。回顾我国货币金融理论的发展过程,理论的发展完善必须要不断适应并引领实践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