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意蕴
 
更新日期:2019-09-25   来源:人民论坛   浏览次数:192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1.培养理想信念坚定的人高等教育现代化蕴含着主体现代化的强烈指向,教师素质现代化自不言喻,学生素质现代化是重点。邓小平提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

 
1.培养理想信念坚定的人
高等教育现代化蕴含着主体现代化的强烈指向,教师素质现代化自不言喻,学生素质现代化是重点。邓小平提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培养目标,“有理想”统摄其他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指出,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就包含道德理想人格。当代中国青年理应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目标使命,结合个人实际进行理想的建树。完全脱离国家理想的个人理想要么不切实际,要么缺乏预见性。“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具体表达,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目标,新时代青年只有从前辈手中接力,继续沿着这个目标奋勇前进,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真的不远了。
2013年5月习近平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谈话时表示:“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理想对青年成长具有航向标的意义,青年时代如果没有正确的价值目标引领,蹉跎青春是最为可惜的事。更何况,我国发展面临亟需高端人才的瓶颈,加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是高等教育现代化课题中攸关国家命运的一环。2014年5月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的责任,是我们对中华民族的责任,对前人的责任,对后人的责任”。这是青年同全国人民一道坚守中国梦的最好激励。
2.培养勇于改革创新的人
中国式现代化既不走西方现成之路,必须走开创性之路。无论是“摸着石头过河”还是具备战略眼光的顶层设计,都需要创意式思维模式。中国的现代化需要无数个创新人才助力,形成创造性合力。高等教育肩负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就必须以创新人才摇篮为目标建设优质高等教育工程。
社会发展最终靠创造性劳动推动,创新成为国际竞争的制高点。从国内看,中国在“弯道式超车”的现代化进程中资本优势不足,创新人才储备成为当务之急,创新人才成为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需品。从国际看,已步入后现代阶段的发达国家依然高扬科技创新旗帜,在创新引领方面遥遥领先。从教育的本真要义出发,教育是培养推陈出新人才的社会实践。高等教育处在社会创新启动工程的起点,创设新知识已成为高等学校愈来愈重要的功能。创设新知识不是高等教育的全部使命,创新人才培养才是正题。《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指出,中国教育坚持“扩大增量,改善存量,提高质量,完善制度”的宗旨,采取超常规发展方式,到2030年全面建成现代教育体系,将中国建设成为世界性教育强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强国必然以教育强国为背景,教育强国是世界强国形象的突出标志,我国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即是开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那么“一流人才“有哪些指标呢?一流人才的底线标准应该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时代标准则应体现为爱国、协作、诚实、创新的素养。心系国家、矢志报国是历代国人爱国的共性体现,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稳步高效发展、成绩斐然,爱国就应表现为以祖国富强为荣、志攀科技高峰、创造美好生活的家国情怀,表现为彰显民族意识、维护国家主权与国家利益的坚定壮举。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常态性行为,与竞争相对应的协作必不可少。协作是新时期人才的基本素养,协作是规则意识的体现,是有序竞争的前提,人文素质中的求同存异、大局意识即体现了协作胸怀。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价值目标之一,它具有浓重的中华文化色彩。“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孔子曾以“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指明君子成就之道,其中“信以成之”意味着君子靠诚信取得成功。在当代社会,“诚信”价值目标具有更多时代要求:作为公民,诚信意味着职业责任及操守、克己守礼的禀赋;作为经营者,诚信意味着守约不欺、公平经营;作为朋友,诚信意味着关爱与利他心。在世界科技日新月异的态势下,创新是一流人才至关重要的素养。创新不仅是雕虫小技式的发明,更是能站在时代和学科前沿进行预见性设想的禀赋,在基础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创意性突破也属此列。在这四种素养中,创新是核心素养。
3.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人
全球化预示着人才跨国界流动日益常态化,全球化提出了对人的文化适应性挑战,全球化需要个体创新创业的全球视野养成。全球视野即国际视野,它渊于历史眼光与战略眼光。历史眼光不是对冷冰冰的历史事件的追忆,而是透过历史事件感悟人性、提升人文情怀,以理性谨慎的态度协调各种国际关系,达致和谐与合作。发达国家以“修昔底德”陷阱遏制中国发展,是缺乏历史眼光的表现;毛泽东“不做李自成”的誓言则体现了他的忧患意识与历史眼光。战略眼光渊自战略思维,战略思维是立足全局性、变动性,对企业管理、军事管理、国家管理等问题运筹帷幄,使现实问题从当前状态向目标状态演化。中国古代纵横家就具备战略思维,虽然他们以游说、谋划见长,辅之以诱骗与虚与委蛇,但知大局、会机变、长谋略的特质即是战略眼光的集中表现。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意蕴

下一篇: 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意蕴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