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其 节 以 鼓,其 调 喧 ——弋阳腔浓厚的乡土气息
 
更新日期:2023-10-08   来源:文艺争鸣   浏览次数:480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其节以鼓,其调喧弋阳腔浓厚的乡土气息摘要:弋阳腔能胜过海盐腔和余姚腔,与昆山腔一争高下,就是因为它在创作和演唱上适应下层

 

其 节 以 鼓,其 调 喧

——弋阳腔浓厚的乡土气息


摘要:弋阳腔能胜过海盐腔和余姚腔,与昆山腔一争高下,就是因为它在创作和演唱上适应下层观众的文化艺术趣味,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关键词:弋阳腔;创作;演唱

中图分类号:J809          文献标识码:A

Country style:study on music of Yiyang tradgies


弋阳腔是在南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南戏与农村土戏结合,并融合山歌牧唱而成的戏曲声腔.据明代祝允明的《猥谈》记载,它在明初已形成声腔,到明中叶已流行于大江南北,成为流传范围最广的戏曲声腔。

弋阳腔在戏曲史上有重大影响。在明末,它演变成四平腔、京腔、卫腔,后来再发展成高腔,遍及全国。弋阳腔的音乐,特别是滚调,是戏曲艺术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变革,后来的梆子腔与皮黄等板腔体音乐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之所以如此,是和弋阳腔浓厚的乡土气息密切相关。##end##

一、弋阳腔的创作和演出

弋阳腔产生于农村,长期在农村流传,采用锣鼓为伴奏乐器。锣鼓的作用除了为歌唱击节外,还用来渲染舞台气氛。这种音响强烈的锣鼓伴奏与高亢激昂的音调相结合,形成了“其节以鼓,其调喧”的特色,因而弋阳腔的创作和演出充满浓厚的乡土气息。

弋阳腔的创作,一是题材范围广,偏重于历史题材和民间传说、小说故事,不像昆山腔局限于男女爱情、家庭婚姻;二是故事性强,文词通俗易懂;三是作者多为艺人或不事功名的布衣之士。因为这些剧本,不是出自名家,又得不到贵族赏识,刊刻的机会极小,一般只活在舞台上,所以,今天我们可以看到的剧本也不算多。但从当时来看,弋阳腔演出的剧目可以肯定超过昆山腔。因为弋阳腔有个特点,它可以改编昆山腔的一切剧本(除《浣纱记》)而演出,此外,它自己还新编了许多剧本。

从现有材料来看,弋阳腔新编的剧本,主要有下面几类。

第一类,古代英雄传奇故事。

杨家将故事——《三关记》、《金牌记》、《金箭记》;

三国故事——《草庐记》、《桃园记》、《古城记》(今存,演关羽、张飞事)、《七胜记》、《荆州记》;

水浒故事——《木梳记》(李逵事)、《青楼集》(宋江事);

说唐故事——《金貂记》(尉迟敬德事);

这些英雄传奇类戏曲,为后来的地方戏演三国、水浒打下了基础。  

第二类,民间传说、小说故事。

《雷峰塔》,许仙白娘子故事。该剧在明万历、天启年间由艺人陈六龙作,清代经艺人加工改造广泛流传,解放后有《白蛇传》演出。

《英台记》,梁山伯祝英台事。

《织锦记》作者为艺人顾觉宇,董永与仙女事。

《长城记》,孟姜女事。……

这类戏曲想象十分丰富,是当时文人笔下所不见的戏曲题材。

第三类,连台本大戏。

这是一类敷演长篇故事的大戏,一般在社日庙会时演出。一个连台本戏分为七本,每本又分四回,每回又六、七、八、九个单出。一台戏可以连演七天(每天一本)。如:《水浒传》,梁山英雄故事;《岳飞传》;《三国传》;《征东传》,薛仁贵故事;《征西传》,薛丁山故事;《封神传》,武王伐纣故事;《东游记》,八仙故事;《南游记》,华光救母故事;《北游记》,真武大帝故事;《目连记》,目连救母故事;等等。

弋阳腔的这些剧本,除文词努力适应下层观众之外,故事本身也多取自野史小说,努力适应下层观众的文化艺术趣味。如《古城记》写关羽的事,不取正史《三国志》,而取材于《三国志演义》,并且多方吸收营养,将一些民间传说写到戏中,如2 6出《服仓》,周仓三拳打不死沙上的蚂蚁,关羽以二指捏之即死,仓以为不及而降。可见弋阳腔与民间的密切关系。

二、弋阳腔的演唱

在演唱方面,弋阳腔也颇有民间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干唱。没有管弦乐器的伴奏,每句唱腔大体都有人声的帮腔。如汤显祖的《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说:

江以西为弋阳,其节以鼓,其调喧。

看来弋阳腔这种干唱帮腔的形式,仅以大锣大鼓击节奏,其声调带有高亢激越、粗犷奔放的特色。清代更有很多记载对此作了具体的描写。如李笠翁的《闲情偶寄》说:

弋阳、四平等腔,多字音少,一泄而尽。又有一人启口,众人接腔,名为一人,实出众口。

李振声《百戏竹枝词》说:

弋阳腔,俗名高腔,视昆调甚高也。金鼓喧阗,一唱众和。

李调元《雨村剧话》说:

弋腔始弋阳,即今高腔,……向无曲谱,只沿土俗,以一人唱而众和之。

这种“一唱众和”的形式起源很古。南宋时期的“村坊小曲”本来就带有这样的特点。因为南戏最早没有采用管弦乐器伴奏,以借用众人帮腔来重复和突出唱腔,就感到非常必要了。至于北曲被弋阳腔吸收后,也变成了干唱,并加上人声的帮腔,使南北曲的形式统一起来了。弋阳腔的帮腔是用假嗓子翻高八度来唱的。整个唱腔的旋律以上行偏多。这正是我国古代的农村山歌——“村坊小曲”具有的特点。这一特点,对用本嗓帮腔的“里巷歌谣”而言便自称为“高腔”。所以,弋阳腔又通常名为“高腔”。

2.腔调自由。有格律而不受格律的限制,这是弋阳腔的又一个特点。我们知道,凡是属于长短句曲体的音乐,都有固定的格律。这种格律在明代也简称为“腔”。祝允明的《猥谈》在解释“腔”的定义时说:每个曲牌的“章句字数、长短高下、疾徐扬抑之节,各有部位。”弋阳腔曲牌的“章句字数”,虽也有一定的格式,但并非固定不变,根据需要,往往可以突破既定的格式,自由行腔,正如凌蒙初《谭曲杂劄》所说:

江西弋阳土曲,句调长短,声音高下,可以随心入腔。故总不必合调。  

这本来是南戏音乐的优点。可是有些人,囿于旧时词曲的格律,却说南戏的各派声腔“盖无音律腔调”,这是不足为训的。恰恰相反,象弋阳腔这样扎根民间的艺术,在腔调方面既有格律而又不受格律束缚,这才使它获得不断的发展。因为弋阳腔的腔调较为自由,在唱词方面更加通俗易懂,使人可以随口演唱,所以也受到一些人的非议,如清代江西巡抚郝硕就这样说道:

江右所有高腔(弋阳诸腔)等班,其词曲悉皆方言俗语,鄙俚无文,大半乡愚随口演唱,任意更改,非比昆腔传奇,出自文人之手,剞劂成本,遐迩流传。

这种指责,正好反映了弋阳腔的音乐(包括文词)始终没有脱离南戏的传统,深深植根于人民的土壤中。弋阳腔由于在音乐上限制较少,往往可以不受方言土语的束缚,一传到某地,就与当地的表演艺术结合起来,产生新的唱法。这样,它就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在流传,一到某地就落地生根,然后又以此为基础向外推进。它步步为营,流传范围也就越来越广。

3.唱腔。唱腔节奏简单,变化不大,保留了民歌小调的特色。这与其唱腔表现的内容是相适应的。明袁宏道评汤显祖的《玉茗堂传奇》说:

词家最忌弋阳诸本,俗所谓过江曲子风味,……此临川不生吴中之故耳。

所谓“过江曲子”系指弋阳腔的音乐节奏较快,犹如江水一般。后人称弋阳腔的板眼为“流水板”。这种流水板保持早期南戏音乐的特点,而南戏的唱腔本出于民歌小调,这种由民歌小调发展起来的“高腔”,由于要结合人物的表演,结果造成了节奏性不强,也是难以避免的。正如李笠翁《闲情偶寄》所说,弋阳腔“字多音少”、  “一泄而尽”。所谓“字多音少”,是指唱腔的曲调变化不大,旋律性不强;“一泄而尽”,即是节奏太快,一带而过。现在江西赣剧弋阳腔的旧调,就明显保留了这种风格。

4.滚调。弋阳腔在后来还创造了“滚调”——以通俗的韵文来解释曲词,使不识字的人也听得懂,很受下层百姓欢迎。据周贻白《中国戏曲史纲》云,滚调首先是由安徽的青阳腔创造的。下面以《琵琶记·路途劳顿》中赵五娘的几句词看弋阳腔加“滚腔”的情况:

[唱]月出云高,路途多劳顿,

行行甚时近。

来到洛阳城,

盘缠都使尽。

回首望孤坟

……

[唱]月出云高,路途多劳顿,(滚)劳顿不堪言,心中愁万千,回首望家乡,家乡渐渐远。

行行甚时近。(白)那日起程之际,蒙太公赐我盘费,只说到京尽够用,谁知出路日久,费用甚多。[唱]

来到洛阳城,

盘缠都使尽。

(滚)离家一月余,行来没了期。

回首望孤坟,孤坟在哪里?

[唱]回首望孤坟,(滚)只见青山,不见坟,回头只见影随身……

这段唱词中的滚调不仅通俗易懂,而且细腻传神地表达了赵王娘当时的心境。

滚调有“滚白”和“滚唱”之分,我们以江西赣剧弋阳腔《珍珠记》为例,先看“滚白”:

[五马江儿水]

[小旦唱]忆昔爹娘娇养,

    爱奴如掌上珍,

        谁知今日,受此苦况?

    你遇着奸相,逼做东床。

    [白]你在温府中呵,

    穿的是绫罗锦绣,

        吃的是百味珍馐。

    朝朝筵筵,稳坐高堂,

    怎知道妻房,到此衔冤枉!

(滚白)爹娘呵,你倚定门儿牢望。

    你那里挂念儿行,

        儿在京城思念爹娘。

    正是人居两地,天各一方。

        多应是阻隔这烟水云山,

    两地一般情况。

    [唱]恨只恨温氏太心狠,

        高文举你是个薄情郎。

    将我这般磨瘴,

        奴不惮千里迢迢,

    只望寻夫返故乡,

        谁知今朝没下场。

    [唱]误了我青春多少,

    耽搁我佳期多少。

        闪得人有上稍来没下稍。

这支曲牌中的“滚白”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对于表现人物和烘托环境是恰到好处。

    再看“滚唱”

(老旦唱)  [驻云飞]

    暂息雷威,

       听我从容说事因。

    老奴只在厨房里,

    那晓真端的!

       口柴 ,何用苦尤疑。   

    自古道:

 (滚唱)千里未为远,十年归未迟,

    总在乾坤里,何须叹别离。

   [唱]你与夫人,终有个团园日,

       何必叨叨究事非。

    这四句平凡的“滚唱”惟妙惟肖地刻画了老旦的内心活动,并且对后面剧情的展开埋下了伏线。

这种“滚调”的形式,可以说是弋阳腔的独特创造。这种“加滚”形式的出现,为弋阳腔的发展,开拓出宽阔的境地。 

弋阳腔的创作和演唱等形成了自己的特殊风格,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深受下层群众的喜爱,所以,弋阳腔不断得到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 苏子裕主编.《中国戏曲声腔剧种考》[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12.

[2]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湖南省戏曲研究所合编.《高腔学术讨论文集》[M].北京: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3.

[3]张庚、郭汉城主编.《中国戏曲通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

 

上一篇: 其 节 以 鼓,其 调 喧 ——弋阳腔浓厚的乡土气息

下一篇: 其 节 以 鼓,其 调 喧 ——弋阳腔浓厚的乡土气息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