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生态教学观
 
更新日期:2019-09-26   来源:外语与外语教学   浏览次数:202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1生态教学观概念生态教学观是传统生态学向现代生态学过渡,其基本原理逐渐渗透到其他学科而衍生出来的产物。生态教学观把课堂看成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

 
1 生态教学观概念

生态教学观是传统生态学向现代生态学过渡,其基本原理逐渐渗透到其他学科而衍生出来的产物。生态教学观把课堂看成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体(老师和学生),教学要素(课程,教学组织形式,教材,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这些生态因子。而且这些生态因子互相依存,互相影响,促进了课堂上知识和能量的转移和传递。生态教学观主要研究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研究课堂生态系统的构成,以及其中各个生态因子的功能、地位和联系;二是研究课堂生态系统中各个生态因子的优化,以便于对已经失衡的现代课堂做出调整和改进。

2 生态教学观原理

生态教学观认为生态系统内部各因子的优化调整是以四条基本原理为依据的,包括:限制因子定律、耐度定律和最适度原则,以及最后的花盆效应。李比希与1840年提出限制银子定律,原指影响农作物产量的微量元素。当作物所需的营养物质降低到该种作物最小需要量以下时,这种营养物质就会限制该种农作物的生长,则这种营养影响物被称作限制因子。同样在生态课堂上也会有限制因子的影响,当任意一个生态因子不足从而阻碍的课堂顺利进行,达到课堂主体忍受的最低限度,限制其的成长,破坏课堂的正常生态系统,那么这个生态因子就是生态课堂的限制因子。
耐度定律和最适度原则是谢尔福德在1911年提出来的,他认为任何生物的生长都是由多种因子决定的,而当其中一个因子的含量发生变化或者数量发生了增减时,使其达到生物生长的最低耐度,从而导致该生物的灭绝,这就是耐度定律。最适度原则,则是指每个生态因子能够发挥出最好作用时的状态。生态教学观中的最适度原则认为课堂教学不能太过于超前或者滞后,而应该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耐度”,分析当前教学资源的耐度上限与下限,从而决策出最合适的教学策略。
最后,花盆效应在生态学上又被称为局部生境效应,指农作物在认为创造出来的适宜环境中良好地生长,但是在一段时间后,这些农作物自身生态因子的适应阙值和耐度值就会下降,一旦脱离人为制造的适宜环境,农作物就会经不起温度和湿度等问题的考验从而死亡。生态教学观中的花盆效应更多的是指在特定的课堂或者教学背景下,学生所处的教学制度以及所接受的教学方法等有一定的局限性,从而导致学生的适应阙值下降,学习效果不尽人意。因此,课堂教学如何摆脱“花盆效应”就显得尤为重要。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生态教学观

下一篇: 生态教学观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