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森密布《麦克白》观后感
血,满手都是血,麦克白看着自己血迹斑斑的手惊慌失措。他环顾四周,只看到黑夜的幕布上几颗星星盯视着他,只听见树叶在大风的裹挟下瑟瑟发抖。台下鸦雀无声,一排排的观众裹着毛毯,一双双眼睛与聚光灯一起,聚焦在麦克白身上。观众的无声在风声树叶声的映衬下变成了死寂一片。这是 2011年夏夜在牛津校园里上演的室外莎剧《麦克白》的一幕场景。
数月已逝,《麦克白》中的这幕场景仍然深刻在我们的脑海里,它比剧情本身更让人难以忘怀。《麦克白》,作为牛津戏剧工会与皇家莎士比亚剧院联合举办的一出室外演出剧,对场景的选择和布置很精心独到。《麦克白》的舞台搭建在牛津三一学院绿色草坪的一角,这是靠近围墙且浓荫密布的偏僻一隅。舞台布置以木质为主,素朴简洁,与自然之景相映成趣。人工雕琢之迹难觅,画龙点睛之处着实不少。虽然布局简单,舞台上方的灯光效果却丝毫不逊色。灯光的变幻与音乐的起伏暗示着场景和氛围的变化。《麦克白》这部欲望与谋杀交叠,鬼魂和女巫出没的悲剧以此为场景是再恰当不过了。
莎士比亚剧本中有三个女巫,这已为数不少,可在这场演出中,女巫却远远不止三个,而是多至三倍,并且扮演者不限于女性,他们的身影也不局限于荒野等固定的场景, 而是像空气一样弥漫在多个场景中,故此,整个演出中阴森邪气不散。 剧本中的阴森之气,自然场景孕育的阴森之气, 因天气的阴冷而升华到了顶点。本应是酷热难当的7月,在牛津却冷得像初冬。在观众落座前我们就看到有很多毛毯整整齐齐地摆设在入场的桌子上,当时我们还在疑惑它们是不是道具,后来才醒悟,原来它们是用来出租给观众的。虽说我俩已经武装到秋天了,但我们还是招架不住冬天似的寒冷。我们花了一磅钱租了一条毛毯,这条毛毯大到可以将我们两人裹起。台上的演员大多数衣着宽松,或是披风,或是有头套的大衣,或是曳地的长袍。于是,无论台上还是台下,似乎大家都被裹了起来。
在观看演出的过程中,我们觉得观众并不只是旁观者。我们与台上的演员呼吸着同样的阴森之气,我们同样会因阴冷之气而抖动,我们同样能听到狂风与树叶的混战声,我们同样会为围墙外与演出无关的汽笛声和行人的喧闹声所分神,我想这就是看演出与看电影电视的不同,看室外演出与室内演出的不同。 不管是2D,3D还是4D电影,再怎么立体,它们还是与观众有距离的电影。而室外戏剧演出,能调动观众的诸多感官,并且拉近观众和演员的距离,让互动成为可能。“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当我们与演员的眼睛对视时,我们会觉察到那么一点点变化,这就是很微妙的对话和互动。##end##
每场演出可能存在的即席发挥的可能性,观众每次的变化,以及英国天气的多变性也让每次演出变得独具韵味。此晚,天气阴森,场地由小树林主导,天时地利和人和促成了一出阴森密布的《麦克白》。在近距离地观看和感受两个多小时的演出之后,观众们大多怀着心满意足或意犹未尽的心情陆续离席。脱下毛毯,我们像很多观众一样,似乎被《暴风雨》中的普洛斯彼罗解了咒,重新回到了现实,在半醒半梦的游离状态中瑟瑟发抖地走出梦境的围墙,走入现实的世界。
麦克白夫妇的血手,身披银色套头披风像空气般游走的女巫们,夏夜星空下裹着毛毯与树叶一起瑟瑟发抖的观众,以及与远处汽笛声相和的演员们声嘶力竭的呐喊声, 构成了一幕阴森密布的《麦克白》在我们的脑海中挥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