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性格迥异的童年“看护人” ——浅谈中外动画电影角色的性格差异
 
更新日期:2023-10-08   来源:当代戏剧   浏览次数:376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性格迥异的童年看护人浅谈中外动画电影角色的性格差异【摘要】在当前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单元居住方式普及、独生子女数量激增的社

 

性格迥异的童年“看护人”

——浅谈中外动画电影角色的性格差异

【摘要】 在当前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单元居住方式普及、独生子女数量激增的社会背景下,动画影片已成为孩子事实上的“看护人”。但是,在承担童年看护角色过程中,中外动画电影却流淌着截然不同的血统,展示着作风迥异的性格。外国动画电影处于对儿童天性的尊重与关爱,表现出更多的想象力、趣味性和幽默感。中国动画电影则强调思想性,并具有继承民族题材、艺术传统的显著特点。因此,如何借鉴外国动画电影的先进经验,更加关注人性内涵,走出一条秉承传统与突出原创相结合的独特发展之路,以及营造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文化生态,都十分值得业内人士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与探寻,中国动画电影的未来依旧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 中外动画电影  角色  童年看护人  性格差异

动画电影作为一门综合了文学、美术、音乐、影像、CGI技术(Computer Gnerated Imagery)等多种艺术样式和科技手段的综合性视听艺术,以其独特的视听审美效果和幼年情趣磁石般地吸引着儿童一族。特别是在当前这样一个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单元居住方式普及、独生子女数量激增的社会背景下,动画电影片更是极大地满足了孩子们在家庭、社区生活空间内渴求增进同伴间交流的特定情感需要,“看动画影片、读动画书籍、穿卡通衫、食卡通饼、学卡通人”已俨然成为现代儿童生活真实而生动的写照。无论你愿意与否,动画影片在多数家庭中已成为孩子事实上的“看护人”,伴随幼儿度过许多孤独的童年时光。##end##

我们注意到,同样担负孩子“看护角色”的中外动画电影,却流淌着截然不同的血统,展示着作风迥异的性格。国外动画电影片将快乐作为动画本质,对儿童天性和需要充满无比的赞美和尊重,不为动画额外附加任何社会象征和教育内涵。正如缔造美国动画电影王国的天才人物沃尔特·迪斯尼所言:“我的工作就是为人们尤其是孩子制造欢乐”。反观国内动画,自万氏兄弟的第一部无声动画电影短片《大闹画室》发展至今已有80余年历史,以“中国动画学派”为代表,长久以来坚持继承和发扬了中国“诗以言志”、“文以载道”的传统文化底蕴,过多地将动画赋予了教化的责任和功能,这在中国动画发展史上从未消失,充其量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或深或浅、或显或隐地存在,有时甚至将片面强调外部的艺术形式服从服务于深刻的思想内涵,“教科书式”的国产动画电影在承载过多道德图解和教育功能的重负下艰难前行。由此,中外动画电影在共同担当孩子童年“看护人”角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迥然不同的两种性格。

一、关注童真的外国动画成为孩子亲密无间的玩伴

外国动画影片以美日动画为代表,处于对儿童天性的尊重与关爱,表现出更多的想象力、趣味性和幽默感。

1、富于幻想。往往以未来世界为题材,充分舒展孩子们幻想的翅膀,任意挥洒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科幻叙事”风格。《哆啦A梦》、《变形金刚》、《龙猫》等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作。柔和科幻元素的动物与机器的集合体——机器猫,自问世以来就掀起无法抵挡的热潮,它那充满神奇的口袋隐藏了无数儿童的痴迷与憧憬;挺着大肚皮、眨着小眼睛的“龙猫”那憨态可掬的形象无疑也寄托了孩子们许多美丽的梦想与期盼;以未来外星科技文明为背景的《变形金刚》,辅以时而汽车、时而机器人的变身形象,无疑使孩子们对未来的幻想驰骋在更为广阔的天地。因此,上述充满幻想的动画能够获得孩子们的亲睐也就不足为奇。

2、充满天性。充分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往往着眼于平凡人的周围世界,对平常人的平常事情有独钟。有时甚至故意让卡通形象“很衰”、“很糗”,讲孩子们成长中的故事,集中表现小孩子天真顽皮的趣味性。孩子们常常在这类动画片的角色身上看到自己生活中的影子,更容易引起孩子们的共鸣,领悟生活的真谛。诸如樱桃小丸子喜欢偷懒,总在暑假最后一天想起自己还有一大堆作业没有做完;野比康夫在受到欺负后,总是希望得到机器猫的帮助,有时还想报复一下大雄;大头番薯的“小新”常常说出一些让人大跌眼镜的惊人之语等等。这些动画情景无不再现了孩子们的“成长的烦恼”和“童年趣事”,正是这些“不完美”的卡通形象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的心,让他们在童年的欢乐中逐渐学会了生活,了解了世界。

3、造型滑稽。美日动画形象的造型往往通过漫画造型手段将角色造型加以“变形”、“拼贴”、“抽象”,夸张的漫画技法往往带有某种滑稽、优美、怪诞的意味,进一步赋予了角色一种直观的喜剧效果,受到孩子们的喜爱。以美国动画电影为例,无论是早期的《猫和老鼠》、《米老鼠和唐老鸭》,还是近来的《熊兄弟》、《怪物史莱克》,甚至是相对严肃的《埃及王子》和《狮子王》等影片都能以形象夸张、个性鲜明、充满幽默的角色造型博得小观众们欢乐的笑声。同时,美国动画造型形象的幽默、滑稽风格还体现在动画角色的搭配上,如《埃及王子》中一胖一瘦、一高一矮的两个巫师形象,令人捧腹。美国动画电影这种对于夸张手法的娴熟运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广为借鉴的动画造型模式。

二、满载教化的国产动画电影成为孩子敬而远之的兄长

中国动画影片强调思想性,重视以健康内容引导儿童成长,并具有继承民族题材、艺术传统的显著艺术特点。

1、英雄辈出。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思想指导下,承载过多“教化”功能的国产动画影片已经习惯地将动画角色塑造成一个个尽乎完美的“英雄”形象。诸如“孙悟空”、“哪吒”、“葫芦娃”、“草原小姐妹”等,凡此种种,或是聪明机警、意志超群,或是成熟稳重、善解人意,无不是绝对正面、完美、理想的“小英雄”形象。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曾经提出:“动画创作的态度决不是大人做给小孩看,而是大人试着变成小孩,至少是找回自己还是小孩时的心情来”。听着那些与年龄极不相称的大道理,面对那些一幅幅“教育人”的面孔,我们不禁疑惑,如此尽善尽美的榜样离孩子们的生活究竟有多少距离?其担负的教育功能有多少能够得以实现?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日本动画影片《千与千寻》通过叙述千寻一个普通小女孩的一个生活片段,讲述她在面对困难时是如何逐渐释放自己的潜能,克服困境的故事。这样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仿佛生动地再现了现实中一个初出茅庐的女孩如何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人际世事的过程,通过付出相当的努力,发觉自身潜能,克服种种困难,争取一片属于自己的立足之地。如此生活化的教育方式更容易引起小观众们的内心共鸣。

2、缺乏原创。国产动画大多取材于妇孺皆知、耳熟能详的民间传说、古典神话,并过多注重运用民间剪纸、传统戏曲等本土艺术和造型语言,造成题材过于陈旧老套,缺少情节创新,造型过于烦琐专业,不够明快简洁,具有如此强烈艺术与装饰意味的造型设计,很难吸引思想活跃的现代儿童。诸如《鹬蚌相争》、《小蝌蚪找妈妈》、《西游记》等等都是这类题材,虽是传统经典,但一次又一次地“披挂上阵”,过于熟悉的面孔也会领孩子们大捣胃口,造成“审美疲劳”。

3、机械模仿。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欧美日动画电影产业的强力冲击下,国产动画在继承与创新的天平两端左右摇摆,或是抱着传统而或于保守,或是模仿日美而忘掉自我,一度在尴尬境地徘徊不定。譬如《宝莲灯》,虽经国内全明星阵容制作班底历时4年的辛苦打造,虽在中国动画发展中取得一定突破与创新,但从孩子们对于该片和片中形象的反映来看,仍然无法掩饰其内在的空洞,“沉香”这一动画形象没有较好地体现孩子的童真,以及童年成长中的多样性格,更多地将其塑造成为一个担负传统责任的符号。此外,我们同样发现,新拍摄的《西游记》、《哪吒传奇》等片都有大量美日动画风格和人物形象的影子,还仅仅停留在对外部形象和制作手法的简单、机械的模仿上,缺少经得住市场考量和孩子喜爱的原创形象。

三、育儿观念的差异促使中外动画影片呈现不同性格特征

作为一种文化产物,必然有着其深刻的文化传统和社会背景。中外文化差异决定了不同的育儿观念,又直接导致了动画迥然不同的性格特征。众所周知,美国多元文化具有极强的开放性、容纳性和自由性,这样一种文化精神下的教育观念认为儿童有着与成人完全不同的生活,是一种以“儿童为中心”的文化观念,强调的是“回归自然的天性。这种观念为动画影视创作赋予了更为宽广的想象力。在角色设计上,人物、动物、植物、超现实生物等均在美国动画电影中得以充分体现;在题材选取上,国内外古典神话、经典童话、现实小说、科学幻想都可以成为其施展的舞台,可以说美国动画电影的想象力完全自由延伸到了世界的每个角落。日本动画则十分关注对于民俗之美的展示,即便是平凡的日常生活也极尽审美境界。“漫飞的樱花、风中的鲤鱼旗、屋檐下的玩偶”等等,丝丝入扣地传达出浓郁的日本生活气息。相比而言,中国以儒家文化为背景的传统育人观念往往认为儿童年幼无知、不通世事、调皮捣蛋。民间早有“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的说法,以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古训,仿佛孩子处于天性的嬉戏打闹都是不被认可的。成人努力地将其所认为无比重要的“知识”、“道德”、“技术”教给孩子,尽力使之成为“乖巧”、“驯服”、“顺从”的典范。在此思想下,中国动画反对单纯意义上的娱乐,更多地是超出日常生活的教育高调,缺乏一种不回避日常世俗生活的态度,更难以发现、升华其间的审美境界,在演绎生活中让孩子学会生活的真谛。五千年悠久文明史形成的丰厚文化底蕴固然给中国动画取之不尽的丰富题材和表现手法,却往往也使中国动画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孩子童年生活的挖掘、演绎,导致产生了大量艺术性极强,却无法吸引孩子目光的作品,正襟危坐式的教育最终也难以达到教化育人的目的。

结论:

由此可见,在当前这样一个全球经济、文化大融合的大背景下,中国动画电影在行业发展新潮流中既充满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借鉴外国动画电影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在发展中更加关注人性内涵;如何走出一条秉承传统与突出原创相结合的独特发展之路,进一步营造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文化生态,都十分值得业内人士进行更加深入地思考与探寻,中国动画电影的未来依旧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经典动画赏析》 徐振东 等编著,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1

[2]《世界动画艺术史》 孙立军  张宇编著,海洋出版社  2007.7

[3]《动画片场景设计与镜头运用》赵前、何嵘遍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4

[4]《影视动画影片分析(美国卷)》 孙立军 马华编著,海洋出版社  2005.3

 

上一篇: 性格迥异的童年“看护人” ——浅谈中外动画电影角色的性格差异

下一篇: 性格迥异的童年“看护人” ——浅谈中外动画电影角色的性格差异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