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早期评剧快速发展原因
一、深厚的群众基础
评剧在我国三百多个戏曲剧种中,是一个相当年轻的成员,只有近一百年的历史。但是,它从诞生之日起,就以通俗的艺术形式、浓郁的地方文化风格,赢得了广泛的听众。
清代后期,职业性的唱“莲花落”的小戏班与艺人已经京、津周边和冀东各县。当时,有西路、东路莲花落之分,他们进入城市,撂地演唱谋生,叫落子场,搭棚演唱的叫落子棚,进入室内演唱的叫落子馆。二十世纪初,冀东唐山是开滦煤矿的产销地,新兴城市人口集中,为民间曲艺、戏曲的流动演出创造了条件。同时,天津是北方重要的开放城市、通商口岸、地近京畿,为水陆交通的枢纽,又是军事要地,加之外国势力的入侵,租界、华界,洋务、国贸,市面繁荣,文化发达,成为各种戏曲、杂耍演出和交流的中心。民间的莲花落戏班和艺人自然接踵而来,谋求发展。
评剧在莲花落的基础上经过“拆出”到“平腔梆子戏”并经过“唐山落子”和“奉天落子”两个补充提高阶段,使“平腔梆子戏”定名为评剧,在这短短的三四十年的时间里,看似发展速度快,但也几起几落。当它还处于民间艺术的初级阶段时,也和当时老百姓的命运一样是处在被压迫、被凌辱的卑微地位,而在发展的过程中常常受到官府的干扰、查禁与驱出,使得评剧的发展处境极具艰难,但是他们并没有因为统治阶级的不容而消亡,在评剧艺术家们的共同努力下,几经改革,使得评剧艺术真正上了一个台阶,特别是那些以反映朴素的道德观念与美好、友善、和睦的生活向往的题材,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拥护与欢迎。##end##
二、处在思想活跃的新文化运动变革时期
早期的评剧正处在二十世纪初的辛亥革命至五四运动的社会变革期。1915年,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为代表,以宣传民权、平等等思想、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新文化运动在全国迅速蔓延开来。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使得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同时也深深地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当时的评剧艺术家们也直接或间接的受到这个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他们在创作思维上和艺术表现形式上都进行了大量的改革。
在评剧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从“单口”、“对口”的形式到“拆出”,再从“拆出”的莲花落发展成“平腔梆子戏”,继而又在 “平腔梆子戏”的基础上,经过“唐山落子”和“奉天落子”两个补充提高阶段,使“平腔梆子戏”最终定名为评剧。可以想见,能在这短短的30年左右里,以如此快的速度进行发展,那的确是受到了思想文化大变革的影响。特别是在创造“平腔梆子戏”的阶段,评剧艺术家们对评剧大胆进行了改革,其重点是:1、删掉“拆出”节目中的淫词滥调,编写新剧本,反对“跑梁子”,主张有固定台词;2、建立乐队,学习河北梆子、京剧锣鼓经、去掉竹板,改用底鼓、梆子控制节奏,创造新腔、新板式,采用板胡、横笛、笙、唢呐伴奏;3、学习曲式表现程式,发展角色行当。这个改革在当时来说是一个非常有魄力的改革,使评剧艺术真正上了一个台阶。
三、以成兆才为代表的优秀剧目家的辛勤耕耘
一个剧种的形成及其艺术水平的发展和提高,需要有一批艺术家与革新家的精心创造和大胆探索。如果问,是谁挽救了民间演唱艺术莲花落的垂死命运,将其推向了平腔“拆出”的艺术阶段?是谁又将“拆出”的莲花落发展成“平腔梆子戏”?是谁又为“平腔梆子戏”的巩固和发展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开辟了广阔的阵地,并经过“唐山落子”和“奉天落子”两个补充提高阶段,使“平腔梆子戏”定名为评剧,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蓬勃的发展?除了历史原因、群众的哺育、许多同代合作者们的共同努力之外,那就应首推成兆才先生了。他是近百年来我国北方地方戏曲发展史上能够被后人仅知的、被评剧前辈有口皆碑的一位民间戏曲家。他家境贫寒,身世孤苦,但从未被生活的困难所吓倒;他为人谦虚、和蔼,主正义而重友情;他处事公正、无私,喜清廉而忌舞弊。不仅如此,他还有着惊人的学习精神,坚定的事业心和顽强的进取态度。他的生平与评剧形成的历史有着紧密的联系。他一生对评剧事业的贡献,说明了他不仅是一位可敬的良师,出色的民间戏曲表演艺术家,而且是一位重要的戏曲作家和地方戏曲艺术的革新家。因此,评剧界皆尊称他是评剧艺术的奠基者与杰出的创始人。
成兆才(1874年12月20日—1929年2月8日),字捷三,艺名东来顺,享年56岁。青少年时期,成兆才的生活与婚姻屡遭不顺,1895年,为了谋取生计,跟他的叔父一块出庄去唱莲花落,从此成为职业莲花落艺人。自此以后,他共创作、改编、整理了102个剧本,不仅为评剧的产生、发展和艺术风格的形成首先奠定了剧本基础,而且也为如何继承前人遗产,如何根据群众欣赏习惯运用民族形式,如何进行艺术革新,如何反映当代生活、表现同时代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了值得研究、继承的优秀传统。
四、日本侵华客观上加快了向全国推广的速度
1931年9月18日,我国东北爆发“九一八”事变,日本以3个多师团的兵力在短短的4个月又18天里,占领了3杯于日本的中国东北广大地区,1932年3月1日 关东军发表伪满洲国建国宣言。时局的变化让评剧的发展一度受到日伪当局歧视与迫害,大量的评剧班社与艺人流失关内,辗转流传,遍布华北地区以及山东、江苏、河南、湖北等大中城市,芙蓉花、白玉霜、喜彩莲等先后进入北京,1934—1935年,爱莲君的“爱莲社”及白玉霜、钰灵芝等相继赴上海演出,达两年之久,颇受上海观众和进步戏剧界的欢迎。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展开全面侵华战争,为了抗击日本侵略,在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领导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相应成立,迫于抗战形势,国民政府首都南京也迁到重庆,直到抗战胜利。这一形势的变化也直接或间接地使评剧班社的流动更广,那些评剧艺术家们也纷纷来到抗战的大后方,足迹远涉西南、西北各大中城市,这在客观上加快了评剧向全国推广的速度。
参考文献:
[1] 王乃和·成兆才与评剧[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
[2] 余甲方·中国近代音乐史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 海震·戏曲音乐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