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人文社科 » 正文
文化民生发展:激发精准脱贫的强大精神力量
 
更新日期:2019-09-30   来源:农业经济   浏览次数:246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文化作为人类情感和心灵世界的源头,在人的成长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决定性意义。习近平指出,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深厚的人文价值,使人的经济活动与动物的

 
文化作为人类情感和心灵世界的源头,在人的成长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决定性意义。习近平指出,“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深厚的人文价值,使人的经济活动与动物的谋生行为有质的区别;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极高的组织效能,促进社会主体间相互沟通和社会凝聚力的形成;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更强的竞争力,先进文化与生产力中的最活跃的人的因素一旦结合,劳动力素质会得到极大提高,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会得到极大的拓展,人类改造自然、取得财富的能力与数量会成几何级数增加。”在文化成为发展灵魂的时代,有文化的发展才是有着强大持久内生动力的发展。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全面提升乡村经济生产力、市场竞争力、政治感召力、文化牵引力、社会组织力、生态吸引力,通过多力同频共振,勾画出一幅更加美好的现代乡村文化民生样态,培育出铲除贫困根源的强大文化力量。
(一)唤起乡村文化自觉
传统乡村文化是乡土社会秩序的基石,构造出一种社会生活秩序与理想世界的版图,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淀形成了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这种文化基因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与魂。然而,中国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遭受太多的曲折,一定程度地造成我国部分区域乡村文化功利化、庸俗化、荒漠化。当前我国精准扶贫工作要着力发展乡村文化民生,通过重构乡村文化生态,唤醒沉睡的乡村文化自觉。乡村文化自觉就是要激活乡村主体的精神意识,引发其对传统乡村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知之明”。建立起这样一种文化自觉,就是要不断激活起主体性意识,就是要实现主体应对万事万物的磨难而不被外物挫败的主体精神,从而达成主体的一种自主思考、自主决定和自我成长。
(二)厚植乡村文化根基
五千年的文明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乡村文化建设的深厚根基。我们要“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发挥文化民生润物无声的功效,教化人、促进人、完善人、涵养人和彰显人,构建人的精神家园。我国乡村文化具有自然、淳朴、仁厚的品格,但也不同程度地存有安逸、宿命的消极思想。当代乡村文化民生建设必须摒弃一切消极、悲观、宿命的贫困文化,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创新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和梦想精神,铸就深沉而持久的文化力量。厚植乡村文化根基,需要优化乡村教育质量和统筹乡村文化资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要着力加强教育脱贫,加快实施教育扶贫工程,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实施精准教育扶贫,保障贫困家庭子女的公平教育权利,有效提升彻底拔除穷根的可行能力。实现更高水平的乡村文化资源统筹,在传统文化传承中挖掘其现代价值,要在当代文化发展中弘扬其传统精神。注重保护传统特色民舍、传统宗庙、祠堂和乡村非遗,充分尊重乡风民俗、乡土文化。加快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统筹乡村文化资源,丰富乡村宣传、党建、科普、健身系列文化民生样态,以积极向上的先进文化涵养人、激励人、发展人。
(三)促进乡村文化转型
传统乡村文化在现代性流变中转型发展,既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而不自我迷失,又要博采众长吸纳一切人类文明成果,更要面向未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显然,乡村文化中的落后因子是制约脱贫的深层次原因。传统乡村社会的消极宿命安逸依赖、封闭保守、狭隘经验、片面分散等落后的价值观需要被独立自主、民主平等、开放宽容、市场化、法制化、社会化等进步的价值观所取代。乡村文化转型要根据社会主义乡村振兴发展实际,大力培育现代市场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农民群众参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在体验“效率为先、公平为本”的市场价值准则中,逐渐培育起市场竞争观念,不断涵养自主、进取、开放、创新的现代工商文化精神。注重对乡村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农业生产文化、农民生活文化和农村生态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对接,创新现代乡村文化形式,充分发挥乡村民间故事、古镇村落、非物质遗产、红色资源、乡贤风范等文化载体的化育功效,促进乡村文化的现代转型,激发潜藏在群众心底的文化正能量。
(四)增强乡村文化自信
发展乡村文化民生,归根到底是树立乡村文化自信。事实上,贫困就是一种面对生计困境的脆弱性,是面对困境的无能为力,是精神世界的溃败,本质是一种文化心态危机。文化自信是主体对自己的文化传统、价值内涵、现实意义的充分认知和高度认同。乡村文化自信就是指乡村社会主体对乡村文化的一种信心、信念,是民众对自己的文化生命力及其发展前景的充分肯定,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文化自信能够切实提升民众的淡定度和获得感,是治愈贫困者心态危机的“镇定剂”。文化自信方能成就文化自强,才能激发贫困主体强大的内生动力。乡村文化自信要突出乡村文化的独特优势,重新唤起乡村的文化活力。弘扬乡村文化亲近自然、人情浓郁、邻里互助、诚实守信的优秀文化基因,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在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家园中增强发展自信,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精神家园中增强文化自信。在职业农民体面和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实现中彰显文化自信。当代中国乡村文化自信,归根到底是要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增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发展自信。乡村文化自信一旦树立起来,就有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自信力量不仅让村民彻底远离贫困,还将为广大农民过上一种超越传统融合现代、记得住乡愁、看得见希望、握得住幸福的美好生活。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文化民生发展:激发精准脱贫的强大精神力量

下一篇: 文化民生发展:激发精准脱贫的强大精神力量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