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会听 会唱 会舞蹈——高师舞蹈专业教育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点滴体会
 
更新日期:2023-10-08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浏览次数:367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会听会唱会舞蹈高师舞蹈专业教育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点滴体会摘要:日益普及的高师舞蹈专业教育的教学和培养目标要求我们在培养学生

 

会听 会唱 会舞蹈

      ——高师舞蹈专业教育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点滴体会

摘要:日益普及的高师舞蹈专业教育的教学和培养目标要求我们在培养学生舞蹈表演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其教学能力的培养。本文从舞蹈与音乐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入手,围绕学生表演和教学双重能力的培养,论述了培养学生相关能力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舞蹈教育 表演能力 教学能力 培养

舞蹈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常与音乐、绘画、文学、戏剧等姊妹艺术结合在一起,离不开这些相关学科的辅助和支持。近些年来,社会对舞蹈人才也逐渐从对单一的表演性人才的需求发展到对表、教、编等综合性人才的青睐。因此,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专业和办学规模的不断发展和扩大,高等院校的舞蹈教育也从单一的由专门艺术院校培养舞台表演、舞蹈编导和教育的精英型教育,逐步发展到除艺术专门院校外,众多的高师院校相继开设为适应社会各行业文化宣传、精神文明建设、素质培养的普及型的舞蹈编导专业教育。

多元化的社会需求要求高师的舞蹈教育要放开视野,打破狭窄和单一化格局,来面对不断发展的社会文化活动大市场,将单一培养师资的目标拓展为培养表演、创作、编排等社会需求的大众舞蹈活动人才,形成一主多向——以培养中、小学师资为主兼顾为艺术团体、文化单位等部门培养从事舞蹈编导、策划管理、群众文化辅导及美育等多方面工作的舞蹈人才。作为高师舞蹈专业教育的一员,本人从高师舞蹈专业的学生入学条件和培养目标出发,结合近几年来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针对高师舞蹈专业教育应该如何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的问题形成了以下一些体会:##end##

一、从对音乐的欣赏和理解入手,提高学生对舞蹈的审美能力和理解能力

1、充分了解与认识音乐和舞蹈之间的密切联系

  在不同形式和规模的舞蹈当中,音乐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在深刻地揭示人物内心活动和烘托情绪气氛等方面,音乐的重要作用更是不容小觑。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实践的流动中创造出审美情境的一门艺术。它以旋律、节奏等为基本手段,以表达人的审美情感为目标,具有较强的情感表现力。而舞蹈则是以有节奏、有组织的人体动作为主要的表现手段,运用节奏、表情、造型等要素来塑造形象和表现情感的艺术形式。舞蹈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也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舞蹈自产生之初就与音乐密不可分。音乐常与舞蹈结合在一起,舞蹈所表达的形象与音乐所表达的概括性进行相互补充。最早的舞蹈就是集歌、舞、乐三者为一体的形式,而在此后舞蹈艺术不断的发展中,无论是独舞、集体舞还是舞剧,都与音乐结合得越来越密切。音乐与舞蹈相结合,不仅能丰富音乐的表现形式,而且还能满足观众多方面的审美需求。舞蹈的动作的发展、节奏的变化、形象的塑造、风格的表现、以及舞蹈气氛的渲染和烘托等都有赖于音乐。“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这一说法,虽然过于强调和突显了“音乐”的作用和地位,但舞蹈作为一门时空兼备的艺术,离不开音乐却是千真万确的。

我们培养高层次的舞蹈表演、舞蹈教学、舞蹈编导等人才都应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这样才能促进本专业技艺水平的不断提高。当音乐被舞蹈所采用后,音乐的某些特点就被舞蹈所强化和增色,这时候的音乐就成为了整个舞蹈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再仅仅只是独立存在的了,而是成为了舞蹈的一种深化。通过音乐,能使观众不再是单单从视觉方面得到感知,并且能够让观众借助于音乐,进而对舞蹈产生更为直接和深入的情感体验,仿佛观众自身也能成为一名舞者,步入舞蹈的世界。与此同时,舞蹈又能补充和强化音乐,对音乐起到解释的作用。两者之间始终保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舞蹈的一切动作不仅仅要在音乐中进行,而且还要借助音乐或高亢、或悠扬、或深远、或缠绵、或低沉、或激昂的情绪来表达舞者内心的情感。因此,只有在正确认识和理解舞蹈与音乐的关系之后,学生才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去感受和理解音乐的思想和内涵,使自身的表演更富有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也能使自身的音乐素质得到提高。

二、对学生进行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在舞蹈表演和教学方面的双重能力

音乐基础知识是通向音乐殿堂大门的一把钥匙,它对于音乐的各种基本概念都作出了科学的解释以及必要的训练和强化,对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音高和节奏的听辨能力、音乐的记忆和模唱能力、音乐的审美能力等方面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它也能为学生进行的各种舞蹈表演和舞蹈教学等实践活动提供指导。怎样依据舞蹈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将提高音乐基础知识水平融汇到舞蹈教学中,用以辅助和提高教学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对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重视:

1、加强对节奏的训练和培养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而舞蹈又与节奏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舞蹈中,节奏是舞蹈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和表现手段,是舞蹈表现的基础。舞蹈中动作的节奏往往是以音乐旋律的节奏为基础的。没有成功的音乐就没有完美的舞蹈。富有美感的舞蹈动作是建立在丰富而有特色的节奏的基础之上的,而音乐的节奏也能通过优美的舞蹈动作充分地展现出来。舞蹈的节奏处理关系到舞蹈精神气质的体现,而每一部音乐作品都有着自己的节奏和速度,每一个舞蹈作品通常都要严格遵循音乐作品的节奏, 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舞台上的行动发展的力度与性格。如果音乐节奏稍有破坏,都将会损害到舞蹈情节的艺术性和准确性。可见,舞者对于节奏的把握能力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舞蹈的表现效果。所以, 我们不能将音乐的节奏仅仅只当作对时间单纯的、机械的准确计算, 而是要把它作为舞蹈中一个富有表情的组成部分,使舞蹈语汇与音乐节奏能恰到好处地有机协调起来。例如:在进行旋转动作的舞蹈时,比较快的旋转能表现出人物激烈奔放的情感;而随着速度的减慢,激情也会随之表现为趋于平静;最后,当速度减少到最慢时,激情也会就随之消失。而这种不同的视觉节奏,都是不能离开舞者的肢体表现的,都是由舞者根据音乐节奏的情感变化去起舞的。可见,音乐的节奏要与舞蹈动作的节奏相吻合,才能构成听觉形象与视觉形象的完全统一,才能把使人愉快、和谐、优美的形态展现在观众面前,从而产生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讲解舞蹈的音乐特点,并舞蹈的运动过程中,强调学生要注意动作力度和动作幅度的强弱、快慢、高低、大小等的变化和对比,要求舞蹈动作与音乐能融为一体,增强舞蹈动作的表现力。让学生反复地听音乐并跟随音乐反复地进行练习,体会音乐与动作的一体感。有动作和音乐结合得不恰当的地方,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细致的讲解和辅导。此外,我们对学生音乐节奏感的培养,也可以通过欣赏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舞蹈音像资料来对舞蹈的动作节奏感进行训练,即在学生的观看过程中先将其声音消除或关闭,要求他们用心感受画面中动作的视觉节奏,反复多看几遍,然后结合音、画、视、听一起来进行完整的欣赏,让学生在这其中找出自己对音乐节奏感觉与优秀作品之间的不同和差距。在经过这样的比较长时间且反复的训练之后,学生对音乐的节奏感将会得到一定的提高。此外,我们还应在相关课程的设置上重视音乐基础理论课程的开设,让学生掌握音符的时值、基本的节奏型、旋律的轻重缓急等基本知识,这样就能使学生从理论的角度更好地把握音乐节奏,有助于对舞蹈动作理解、处理及表现方面的加强和提高。舞蹈离不开音乐,正如生命离不开呼吸一样。掌握好音乐的节奏就像掌握好呼吸一样,能使舞蹈动作更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2、加强对音乐旋律和调式的认识和理解

我国著名铜管乐演奏教育家陈嘉敏教授曾就乐器演奏中的旋律中细节如何处理能增强音乐表现力时提到:“为什么在演奏乐曲前不先试着唱出来呢?”我们如果能在拿到一首乐曲时,先用视唱的方法将其哼唱出来,在哼唱旋律的同时,乐曲所要表达的情感就能较清晰地使演奏者产生对音乐较为整体的认识,在演奏乐曲时也就能依据之前自身哼唱的感觉来把握乐曲的调式特点和旋律特点,较好地处理音乐的强弱、轻重,达到较好的表现效果了。

艺术之间都是相通的,我们也可以将这种观念转换到我们舞蹈的教学中来——“为什么在舞蹈前不先学着先将舞蹈音乐唱出来呢?”用歌唱的方法去理解音乐,认识旋律的风格和调式的特征,就会在舞蹈中将歌唱时对音乐强弱、轻重、快慢以及换气等的处理运用到舞蹈动作中来,就能对舞蹈动作的处理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同时,也能使学生较快地把握好舞蹈的风格,使舞蹈的表现力得到一定的加强和提升。

1)用音乐调式的分析和理解来进行启发练习

调式是指在一首乐曲中,根据几个基本音彼此之间的关系联结而成的,以其中的某一个音为核心地位而建立起来的一种体系。调式所具有的特征叫做调性,各个调式能表现出来不同种类的情绪色彩。例如,在我国的民族五声调式中,宫、徵两调式属大调式,色彩上比较明亮;而商、角、羽调式属小调范畴,色彩上比较柔和、暗淡。由此可见,调式与音高的结合所具有的表现功能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我们应该注重音乐调性所具有的表情功能,进而借此来启发学生进行动作表现。我们可以启发学生从横向和纵向的不同方面着手,理解不同音乐的调式特点。比如,在理解不同种类和民族的音乐调性或同一个种类和民族的舞蹈音乐调式的异同的前提下,依据调性的情绪色彩去把握舞蹈的情绪和风格,哪种调式该表现出欢快激情,哪类调式则应体现平和婉约等等,这样就能使学生在舞蹈中尽快地理解和溶入作品,进而使学生较好地把握和展现舞蹈作品。

2)用音乐旋律的分析和理解来进行启发练习

旋律,又叫做曲调,是一个能体现音乐基本的有机体,同时,旋律又是音高、节奏、调式等融合而成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在音乐的曲调中,相同或不相同音高的联结构成了旋律的线条,被称为“旋律线”。“旋律线”能标明曲调的不同走向。一般说来,上行的旋律能使人情绪振奋,下行的旋律线则让人情绪转入低沉。因此,我们在练习中,可以尝试以下方法来引导和启发学生来进行舞蹈动作的训练:

①用曲调弦法的连接中所呈现的不同韵味和情绪来引导和启发学生对舞蹈动作的风格把握和情感表现。例如:在蒙古舞中进行肩和臂的动作训练时,我们就应该指导学生去认识和感觉蒙古族民族音乐中的旋律线多使用抛物线型的特点,即上行进行为旋律的跳进,下行则为旋律的级进,舞蹈动作以舒展开阔的柔臂动作与宽广流畅的音乐情绪融为一体,这样就能更好地展现出蒙古族人民的豪迈爽朗的民族性格。

②要启发学生注意旋律中的“倚音”、“颤音”、“波音”等装饰音所赋予音乐旋律的特有韵味。例如:在蒙古舞中“甩肩”和“抖肩”的动作练习中,“甩肩”要求学生将“甩肩”的快速节奏与力度上的发力点同时落在装饰音的重音上;“抖肩”则要求能将“抖肩”的碎密感与音乐的紧密感融为一体。只有这样,才能使动作做到既准确到位,同时又具有独特而浓厚的蒙古族舞蹈的韵味。

③要启发学生注意连线和换气等符号所强调的气息运用。旋律的流动也是符合呼吸规律的,音乐家在谱写旋律的时候,对于乐句间的连线或换气符号的使用也同样遵循了从观众感觉出发、以人为本的理念。那么,作为与音乐休戚相关的舞蹈,在舞蹈动作的设计和处理时,我们同样要从音乐出发,动作的连贯和停顿、动作力量的强弱及动作中呼吸的处理都必须依据音乐为蓝本,这样我们的舞蹈才能真实地再现音乐的主题,才能使音乐和舞蹈主题统一,更具美感。

④要启发学生注意音乐中乐器演奏时音色的不同处理和演奏。例如:东北秧歌中极具地方性和民族性的唢呐、板胡所表现出来的热情高亢、奔放有力的情绪特点;爱尔兰踢踏舞中特有的风笛和踢踏声响所表现出来的激情又不失高雅的律动等等。

我们都知道, 每一部音乐作品都具有鲜明的主题旋律, 而每一个舞蹈都是要力图开掘出音乐作品主题,并以此来决定舞蹈形象、性格及舞台行动的。因此,音乐对于舞蹈演员来说不应该只是抽象的, 而应该是艺术与舞蹈的结合体。只有当舞蹈演员被音乐完全吸引, 并对舞蹈演员的创作状态产生巨大影响时, 才能产生真正有生命力想像的舞蹈作品和具有激情的舞蹈家。作为一个用肢体来表现音乐的人, 对待音乐态度应当是自然的、纯朴的、自由地反映到舞台行为当中。即使是在最基本、最简单的动作中, 也会将舞姿身段的造型与音乐进行完美结合, 而不仅仅只是简单的、抽象的动作图案。乐理、视唱练习等音乐基础知识的是通往音乐殿堂的必经之路,对舞蹈专业学生进行音乐基础知识的教育为的就是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养成学生根据音乐的情绪、起伏和分句来进行舞蹈的习惯。让学生明确音乐与舞蹈的对应关系, 即: 音乐的节奏性与舞蹈的律动性, 音乐的旋律性与舞蹈的歌唱性, 音乐的和声与舞蹈的交织。一味偏重舞蹈的技术, 往往会使舞者动作公式化而失去个性;音乐知识水平的不足, 则会使舞者达不到舞蹈作品的一个真正的创作高度。虽然这样的舞者可能非常具有表演天赋, 可能在技术技巧上惊人娴熟, 他的表演也可能是符合角色要求并能给观众留下印象的, 但这样的表演是不可能具有深刻的艺术性的。富有创造性地、有灵感地、技艺高超地用舞蹈来“跳出”音乐的内容, 这样的艺术才能是得心应手、灵动鲜活和细腻感人的。

三、对学生进行必要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在教学方面的能力

很多舞蹈专业的学生甚至有些舞蹈教师在表演和教学中往往都将注意力较多地放在了基本功、技巧等训练上,虽然大家也都普遍认为舞蹈表现力是个值得重视的问题,但在这个问题上,老师往往只是单一地去提出要求,学生也只是靠着一味的模仿来试图达到要求,却都极少注意到舞蹈的一些边缘学科,尤其是音乐对于此类能力培养的所起的重要作用。

曾经在一所高校的舞蹈课堂上听过一位跳过十几年舞蹈、经

过专业舞蹈高等教育的年轻老师的教学。应该说,舞蹈从某种意义上是代表年轻朝气的艺术,年轻教师应该是掌握最为新鲜的舞蹈资讯和教育手段的人。这位老师课堂讲解和示范都很有章法,虽然比较年轻,但可以看出她舞蹈基础的扎实。但就在她在带领学生进行四个八拍的民间组合的动作和表现力的结合训练时,课堂上的人都听到了一段自她口中哼唱出来的基本没有固定音高的所谓旋律。原本学生们用心试图揣摩的情绪被这些不和谐的音乐旋律冲得一干二净,取代而之的则是因窃笑而导致变形的动作,就更不用提能有比较到位的表现力了。可见,舞蹈作为一门“口传身授”的艺术,它的传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舞蹈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方法。舞蹈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在培养舞蹈人才时,必须在注重培养其良好的教学示范能力的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其具备良好的启发能力,而对于舞蹈表现力氛围的营造就是这其中的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因此,对学生进行必要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教育,将会有助于提高学生在教学方面的能力。

舞蹈与音乐的密切联系决定了我们在进行舞蹈专业教学时,要结合舞蹈专业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贯穿好音乐基础知识的训练。高师舞蹈专业的培养目标又决定了我们要在注重培养学生表演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培养会听懂音乐、会哼唱音乐、进而会理解和表现音乐的舞蹈表演和教学能力兼备的人才,“会听、会唱、会舞蹈”,表教结合,能力全面。而在目前,高师舞蹈专业的音乐基础知识的开设及训练在目前还没有一个比较规范和统一的标准,本文中所谈的一些主张和做法仅是笔者的一孔之见,但笔者相信,经过各个方面尤其是从事舞蹈和音乐教学的老师们共同的探索和努力,依据专业培养目标有计划地来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精选和探讨,有关这方面的教学就一定能走上科学、系统和规范的道路,也一定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比较全面的舞蹈人才,为二十一世纪国民素质的全面推广和提高作出积极有益的贡献。

[参考文献]:

⑴贺志朴、姜敏著。《艺术教育学》, 人民出版社,2001 年。

⑵[德]格罗塞著。《艺术起源》。商务印书馆,1987年。

⑶吴祖强著。《更好地发挥舞蹈艺术中的音乐的作用》。摘自《艺术通讯》,1980年,第2期 .

⑷朱载著。《论舞学不可废》。摘自《乐律全书》。

 

上一篇: 会听 会唱 会舞蹈——高师舞蹈专业教育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点滴体会

下一篇: 会听 会唱 会舞蹈——高师舞蹈专业教育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点滴体会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