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后真相时代自媒体舆论传播的问题
 
更新日期:2019-10-08   来源:新闻与传播研究   浏览次数:241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后真相时代自媒体舆论传播产生的问题1.产生群体极化现象,引发舆论反转热点舆论事件发生后,网民个人非理性情绪的带入使得事件情绪化、复杂化,

 
(一)后真相时代自媒体舆论传播产生的问题
1. 产生“群体极化”现象,引发舆论反转
热点舆论事件发生后,网民个人非理性情绪的带入使得事件情绪化、复杂化,自媒体从感性角度叙事,使得不同的声音开始出现,舆论迅速发酵,随着不同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各种非理性情绪会不断的传播和扩散,这就会产生“群体极化”现象。但在反转的信息曝光后,网民的情绪会发生波动,自媒体再次报道,就会产生新的意见和观点,导致舆论的反转。例如“12岁河南女孩被两名老师强奸”、“榆林孕妇坠楼事件”、“北京红黄蓝事件”。这些舆论反转事件不仅会引发谣言、暴力行为,而且也损害了媒体的传播理念和政府公信力。
2. “舆论绑架”影响司法判断的客观性
在自媒体影响力日渐扩大的今天,信息的传播可谓是不胫而走,任何看似很不起眼的舆论观点在受众广泛的自媒体推动下都会迅速发酵,产生巨大的舆论声势,从而对司法的客观判断产生重大影响。自媒体为了吸引眼球所写的标题往往带有主观性,当主观性达到一定数量时就会形成“群体极化”效应,也就导致了舆论的“群体极化”,在此情况下,就会产生“舆论绑架”使得舆论的“负效应”影响司法对于该事件的判断。在“药家鑫案”、“邓玉娇案”、“于欢辱母杀人案”、“唐慧案”等诸多案件中都有体现。在法治社会中,司法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舆论有其积极作用,但一旦越过了界限,影响司法判断的客观性,那么只会产生负面的作用。
3.情绪化观点狂欢,真相缺位
后真相时代人们更愿意凭借自身的情感和观点对事件作出评判,自媒体在传播信息时缺乏新闻专业主义,不再摆事实讲道理,而是提供给受众充满情绪化的观点,有的甚至刻意掩盖真相,导致了舆论变成了观点的狂欢,真相的缺位。在江歌案被报道后,人们的三观受到了很大冲击,对此事展开了声讨,舆论迅速发酵。以“咪蒙”为主要代表的自媒体开始对刘鑫疯狂的攻击。《刘鑫江歌案:法律可以制裁凶手,谁来制裁人性》《江歌,你替刘鑫死去的100天,她买了新包包染了新头发》等具有煽动性的标题,迅速激起了网友的愤怒,并对刘鑫展开了攻击。但是这些文章只是未经考证的个人观点表达,没有关于案件本身的真实信息,导致了网友非理性情感的爆发,以致某些主流媒体对事件进行深入报道后,也很少有人再关心事件的真相。
4.非理性引导下变成了人身攻击和网络暴力
自媒体在舆论引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不能理性的、客观的、积极的引导,很容易使舆论走向失控,产生舆论暴力、舆论绑架等问题。例如河南女童小凤雅去世之后,某自媒体发布文章《王凤雅小朋友之死》称,其家人“诈捐”,将捐款用于儿子的兔唇治疗,而不是女儿的眼病,瞬间引爆舆论,网友对其家人的谩骂声不绝于耳,甚至有的网友“人肉”出王凤雅家人的个人信息,并对其进行电话和短信的骚扰和辱骂。然而经警方调查后的事实却是:王凤雅家属当初的筹款目标是15万元,但实际上只收到38638元捐款。且这些钱大部分用于女儿王凤雅的治疗上,目前还结余1301元,至于给儿子治疗兔唇的钱,经证实,则是另一家基金会捐助的,是完全不相关的两个事,王凤雅的父母不存在诈捐行为。本身出发点是舆论监督,却在自媒体的非理性引导下变成了人身攻击和网络暴力,与此类似的事件不在少数。自媒体本应合理的引导舆论发展,目的是监督并积极促进事件朝好的方向发展,可是最终的结果只是网友通过自媒体宣泄不满的情绪,对事情的解决并没有帮助。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后真相时代自媒体舆论传播的问题

下一篇: 后真相时代自媒体舆论传播的问题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