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牛津大学导师制的育人启示
 
更新日期:2019-10-09   来源:教育理论与实践   浏览次数:198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明晰发展路径,重塑大学理念大学理念是对大学性质、宗旨、地位、功能、精神、使命等的理性认识与目标追求,是对大学与外部世界诸要素之间关系的

 
(一)明晰发展路径,重塑大学理念
大学理念是对大学性质、宗旨、地位、功能、精神、使命等的理性认识与目标追求,是对大学与外部世界诸要素之间关系的规定,是大学内部管理及运行的哲学基础。具有指引大学前进的航标性作用,对大学整体发展至关重要。牛津大学坚持自由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传统并贯穿于导师制教学的始终,支撑了导师制育人模式的生生不息。遵循导师制内生发展的路径发现,自由教育理念在导师制不断顺应同化新环境、新冲突发展的过程中的本质体现日益清晰,尤其表现在导师制现代化发展的思维开拓阶段,围绕学生核心主体,秉持追求高深学问的目标,探讨绝对真理,通过质疑、批判的精神尽力实现价值自由,最终促成导师制成为了具备稳定运行秩序和特定学术文化的教育制度。我国导师制是建构发展的路径而非历史自然演化的结果,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热潮中催生的产物,尽管许多高校在师资、物资以及经费等方面进行大量投入,但却未意识到牛津导师制背后理念是难以根植和模仿的,牛津导师制的育人传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艰难探索的成果,除了需要知识渊博、学术造诣深厚、具有敬业精神的学者群体以及雄厚的经费支持外,更需要的是内涵创新意识的大学理念的引导,将先进的大学理念潜移默化的渗透于导师制中,循序渐进,稳中求进。
(二)紧扣核心实质,精准职能定位
牛津导师制经历了前期古典导师制的发展阶段和后期现代导师制的成熟阶段后,最终将职能聚焦于为学术训练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学不在于传授给学生知识,也不在于其提供给教师研究机会,而在于其“富于想象”地探讨学问中把年轻人和老一辈人联合起来,在喷烟的过程中促成批判性思维的养成,将质疑和批判精神贯穿始终,剔除各种荣誉和利益纷争,由积极的想象所产生的激动气氛转化为知识,与高等教育哲学认识论强调“闲逸的好奇”精神追求目的吻合。
目前,我国导师制是倾向于在现有专业育人模式上附加的一种全方位指导的管理制度。最初在应对大众化“粗放培养”向精英化“内涵培养”的社会需求下,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重点高校予以试行,后各大高校纷纷予以探索和实施,促成了形式多样的多元发展局面,其职能也由教学制度泛化成了多功能的学生管理制度,虽取得了显著成效,却偏离了牛津大学导师制教学模式“学术之独立,自由之精神”的价值追求。在功利主义驱动下,将导师制视为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便于管理的工具性管理制度,与高等教育何以为高的本质相离甚远。大学作为探索高深学问的场所,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是探索高深学问的前提,而坚持学术训练的导师制教学是促成思维养成的关键途径,借鉴牛津导师制的经验,集中导师制职能是正本清源的核心举措和必然选择。
(三)结合教学模式,搭建学术平台
牛津以个别辅导教学为实行单位,借助导师辅导课的学术平台,师生间定期进行学术思想碰撞与论文构思的交流的导师制教学模式实施教学,学生在学术论文展示的过程中梳理思路,通过导师的指导,按照导师的要求,养成学术训练的习惯并渐进升华为批判性思维。相比课堂教学的授人以鱼,导师制教学更贴近授人以渔,尽管教学并非以传授实用知识为主,但批判性思维的习得更有利于垂直迁移和一般迁移,因此成就了导师制教学模式在牛津大学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牛津大学导师制的育人启示

下一篇: 牛津大学导师制的育人启示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