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的原则
节日文化内涵更多体现在民族性方面,是中华民族民族性格的表征。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中国的传统节日一般都和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有关,春节作为综合性最强的传统节日,且其来源亦和自然节气及农事生产有关,因此呈现出最明显的自然性。这里说的自然性有两重含义:一方面指春节来源和自然时序有关,另一方面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人们顺应自然,依照岁时和节气安排生产和生活。”节日是中华先祖在长年的劳动中总结与传承下来的,是自然运行规律的分析与总结,自然法则是不能依据人的意愿来改变的,人们应该依据自然的节奏,按照气候规律生产生活,人要想在自然界中长期生存,必须学会向自然妥协。因此,在节日日期的选择上就体现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节日的庆祝活动中也体现出了人们祈求丰收平安、吉祥如意的美好祝愿。中华传统节日里常常包含一些亲近自然、拥抱自然的仪式性活动,如清明的野外踏青、端午的龙舟竞逐、中秋的庭院赏月,使人感受自然的美好,体现“天人合一”的氛围,从而关注自身与自然的共存共生。和古代先民相比,后来的人们在春节祭祀各路神灵,一是为祈祷五谷丰登、风调雨顺,二是将自己的劳动成果与自然分享,表达着人类和自然和谐共处的良好愿望,这是中华民族自然信仰与理念的核心表现。
2.传承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节日文化是民众生活的特殊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源自于远古先民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步定型,艺术地反映着华夏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积淀着历史厚重的民族文化。节日内容涉及到天文、历史、哲学、人文等方面,蕴含着深邃的社会文化内涵,其特定的核心形式在代代传承中予以留存。春节的拜年、元宵节的观灯、清明节的扫墓、中秋节的团圆等节日主题,从产生到现代都得以相对完好地传承。节日的传承代表了中华民族敬重祖辈先贤的优良传统,具有积极性的一面,已内化为民族的思维、价值与观念,成为人们常规生活期盼的“节点”。
尽管传统节日来源久远,但也正是中华民族经历的现实生活的一部分。钟敬文(2008)说:“节日,是民族社会生活中的创造物和传承物。它是由于生活需要而产生的,是适应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完善和变更的。”传统节日被人们看作值得纪念的节点,在节日饮食、庆祝仪式和欢乐活动上都采取非同寻常的方式,无论是节日的仪式还是节日的内容,自古至今一脉相承,但随着社会的变迁和中外的交流,传统节日文化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并且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显露出新的发展方向。由于节日的变异性特质,节日文化也体现出了时代性特点。但以孔子学院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外宣渠道传播的节日内容主要还只局限在古代文化和节日民俗的精华部分,而对具有时代性的节日文化内容与节庆仪式传播不足,一种文化要想影响更多的人,为更多的人理解与认同,就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传播。在节日文化推广的过程中,我们要展示现代中国人的节日生活及其背后的文化渊源,把握好传承与发展的关系,把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
3.神圣性与欢乐性相结合的原则
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精华部分,是文明社会的缩影。神圣的节日庆祝仪式在传统节日活动中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它总是以别具一格、潜移默化的独特样式向世人展示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世界,传递中华民族对理想、伦理和和谐观念追求,上千年来延续不断,历久弥新。节日庆祝仪式有的是源于对自然敬仰,是古人天人合一思想的表达;有的是反映日常农事活动,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写照;有的是源于古人的宗教活动,是先祖思想信仰的展现。我们在讲解和展示这些神圣节日仪式时候,可以让参与者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领略传统文化活动的精彩。
4.单一性与系列性相结合的原则
节日文化活动的单一性是指每次活动要有一个特定的主题,在这一主题下开展各种活动,切不可一次活动包罗万象,否则既不利于文化的传播,也不利于活动参与者的深入体验,而使文化推广活动的效果大打折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民族心理、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历史文化诸方面的特定载体和集中呈现,其内容涉及到中华民族的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历法等自然与人文内容。因此,对于一次文化活动,我们不可能涉猎所有方面,我们只能依据文化活动传播原则选择一个方面加以推广。也正因为节日文化内涵的多元性,我们就非常有必要把每个节日做成系列性的文化推广活动,以使海外受众对中华节日文化有一个全面的、深入的了解。
在海外进行中华节日文化推广宣传时,同一个节日不同活动的宣传海报最好使用统一的风格,不同主题的系列节日活动要前后具有衔接性,以体现活动的连续性。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既要注意节日文化的传统内涵展示,也要紧跟时代,反映当代中国人的生活风貌,让活动者认识一个鲜活的中国。也就是说,不管是宣传阶段的海报设计,还是后期活动内容的选择上都应该突出相关性,并体现时代性。活动结束时,要进行活动者信息反馈的收集,并建立活动档案,便于以后活动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