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随着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建设,国家财政的投入,专业实训室建设也有了很大的改观。大机床、大实训室,先进设备与软件整装上阵,提升了学生们学习和实训环境。但这些几乎都是针对于工科专业,而针对于商贸服务等经济文科类专业的实训室及设备建设还都停留在虚拟平台上,学生们不能“真刀真枪”的演练,以下几个问题较为凸显。
(一)专业实训室匮乏,实训设备实用性不强
商贸服务类专业培养的学生技能往往不会有实质性的成品呈现,如销售能力、物流线路优化能力、电子商务水平等等,几乎是以数字结果来鉴定专业水平和能力。而工科的学生技能往往会用某一成品体现,比如生产出某某零部件、某一作品等等。因而拥有商贸服务等经济文科类的高职院校往往忽略这些专业的实训室建设。似乎感觉没有实质性的“产出”,就不需要实质性的实训室或设备。即便象征性地建设课屈指可数的实训室,也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中所谓的“有”,有很强的参观性,却缺乏真正的实用性。
(二)专业实训项目陈旧,实训内容针对性不强
一般而言,检验一所学校或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是看学生的就业率、毕业率,教师教授一门课程是否合格也主要看学生期末考试成绩是否呈正态分布,没有一项是关于实训项目与内容的。因此,对于长期开设的专业、课程,实训项目也相对固定,专业教师习惯于固定的、成型的项目训练模式,不愿意费心费力开发新的实训项目,哪怕已经过时,不能与时俱进,也大多年复一年地重复陈旧的实训项目。不创新、不改变。
(三)专业实训形式单一,实训场景虚拟不真实
鉴于没有固定的、足够的实训室,商贸服务类专业课程实训只能局限在教室进行,教师、学生模拟情境空间,学生角色扮演。没有真实的商品买卖与服务,学生通过虚拟的平台和空间实践锻炼,学生的一切表现都是“装”出来的,也不会有突发状况需要学生临场发挥解决。学生就像一个“程序员”一样,按照老师讲授的商务活动程序,按部就班的模仿着、实践着。这种状态培养出来的学生会具备一定的复制能力,但一定缺少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缺少独立面对变幻莫测的外部营商环境的能力。
(四)专业实训单打独斗,专业间联结性不强
虽然现在很多学校进行专业群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也跟着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但在具体实施上各唱独角戏现象明显。《哈佛商业评论》曾有一篇文章谈到,当今社会个人要不被淘汰,就必须提升跨界整合能力,21世纪更需要团队精神。因此,专业真正整合或形成专业群培养需要开发“联合实训”项目,连接相关专业的专业能力,让学生在实践训练过程中既能使本专业的专业技能得到锻炼和提高,又能涉猎相关专业的专业技能,互相借力打力,培养训练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专业间的的融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