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喜忧参半 ——近30年胶东农村文艺及庄户剧团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更新日期:2023-10-08   来源:思想教育研究   浏览次数:460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喜忧参半近30年胶东农村文艺及庄户剧团发展的调查与思考农村文艺是广大农民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并一代代流传下来的娱乐性的艺术。农

 

喜忧参半

——近30年胶东农村文艺及庄户剧团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农村文艺是广大农民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并一代代流传下来的娱乐性的艺术。农村文艺与农村文艺组织有着天然的联系。笔者对于“文革”结束以后至今三十年间,胶东半岛农村文艺及文艺组织发展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主要围绕烟台的招远、蓬莱展开,兼及威海的文登、青岛的胶州。调查结果喜忧参半。

胶东农村有悠久的文艺传统,其渊源可以追溯至原始先民。胶东农村常见的文艺形式有吕剧、京剧、秧歌、高跷、舞龙、胶东大鼓、山东琴书、山东快书等。胶东农村文艺组织先后有文艺宣传队、戏班子、庄户剧团等多种形式。

改革开放后农民衣食无忧,开始追求精神生活。各种文艺团体相继出现,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宣传农村传统文化和党的富民政策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其自身也一度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是,进入市场经济以来,一切以经济为中心,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减弱,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也受到冲击。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农村文艺活动出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转机。由早就对于周围文艺生活的死寂不甘的一部分热爱传统戏曲的农村老一辈人的发起、在一部分富裕的农民“老板”的资助之下,一批农村“剧团”建立起来。进入新世纪,山东省把鼓励扶持民办剧团等文艺团队发展作为繁荣农村文化的一项重要举措,更使得农村这些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庄户剧团”的文艺组织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而且演出的文艺形式也日渐丰富。农村文艺正在发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振奋民族精神,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一、对于调查结果的分析研究

调查研究由胶东农村文艺组织的发展进而到时下这一区域农村文艺的总体环境时,笔者发现,今日的农村文艺状况整体是良性运转的,但是,也有很多方面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end##

(一)良性运转的胶东庄户剧团

在很多县市,笔者发现:当地政府切合农村实际、尊重农民意愿,引导农民踊跃参加文艺活动,收效显著。

在烟台招远,市政府先后对农村文化建设总投入达2.3亿元,形成了良好的农村文化运行机制。全市有近百个庄户剧团流动于城乡之间。辛庄镇东良村早在十年前,就有一些吕剧爱好者自编自演,富裕后的村两委投资4万多元购置了服装和道具,使剧团活动走上正规。如今,剧团已有30多人,汇聚了本村和周围村的不少“票友”。玲珑镇鲁格庄村的庄户剧团,由只能排演戏剧选段,到排演整出《龙凤面》,到向市吕剧团取经,排演大戏《窦娥冤》,再由单纯表演吕剧到舞龙、扭秧歌,在全市的汇演中大出风头,三级跳跃式的发展中,主要负责人付出了心血,也与政府的支持密不可分。

蓬莱市北沟镇以举行“庄户剧团”擂台赛的形式,组织了8个村的上百名演员汇演。活动给8个村村民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暑夏消闲生活,也加深了之间的感情。村里集民间艺术团是由村里集镇爱好文艺、能歌擅舞的农民们自发组织的民间团体。艺术团最早成立的是吕剧演出队,之后,村里集镇的腰鼓秧歌队、器乐队等也相继成立,“村里集民间艺术团”也由最初的20余人发展到了70多人,不断地将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乡土文艺送进军营、工厂和敬老院。在艺术团成立过程中,村里集镇政府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政府每年出资近万元,为艺术团添置服装道具和乐器等,为乡民娱乐提供了条件。

在威海文登市,由喜爱京剧的票友和戏迷自发组成的天福京剧社是一个农村业余剧社。从成立初期的寥寥几人发展到30多人,专门活动场地、乐器、戏装、音响等一应俱全,每周定期开展活动,为广大票友和戏迷自娱自乐提供了平台,在文登掀起了一股“京剧热”。威海市崖头老年艺术团自编自演的京剧舞蹈《贵妃醉酒》,在山东省文化厅主办的全省庄户剧团文艺调演中荣获一等奖,崖头镇农民艺术团也被省文化厅授予山东省十佳庄户剧团称号。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荣成国际渔民节将扎台子唱大戏的习俗汇成了渔家同歌共舞的欢乐场面。镇政府专门成立了镇京剧协会,积极普及京剧表演艺术,以至上到《苏三起解》、《铡美案》等传统剧目,下到现代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无不传唱,他们还自编自演的身边的事,受到好评。

青岛市活跃着160余支由农民艺人自发组成的、有一定规模的庄户剧团。这些“剧团”来自于农民,立足于农村,活跃在乡村,服务于农民,多半以农民自办,少数是村里集体经济扶持,演职员少则15人,多则60人,演出内容多以戏曲为主,歌舞演出为辅,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为了积极引导庄户剧团健康发展,青岛市文化局与文化下乡紧密结合,组织各市(县)庄户剧团进行演出,同时对庄户剧团创作演出的文艺节目进行指导培训,充分展示了岛城农村文化的魅力。

(二)存在的问题:调查中,笔者也发现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

问题一,也是最主要的问题,即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直接制约了农村文艺的发展。在胶东农村,政府对于农村的文化投入实际上并不少,比如,不管乡镇大小,每个乡镇都有一个图书室;几乎每个乡镇都有电影院;村村都有文化大院。但是,图书馆书架上的书大多是政治性的,是上面发下来的,并不适应农民阅读需要的。盲目配备文化设施、或者是配备后缺乏后续的适当管理,都致使文化投入没有收到应有的效益。

而且,这种投入也是很不平衡的。如农村庄户剧团的发展就呈现冷暖两重天的现状。在招远市因盛产黄金或者其他产业而富裕起来的村镇,由于村委或者镇政府的支持,庄户剧团得到了充分的资金支持而发展壮大起来。而在一些经济相对落后、或者缺乏政府财政支持的村镇,即使有农民喜好曲艺、有可贵的人才,村镇的文艺状况仍然沉寂萧条,令人堪忧。尤其是在招远南部乡镇,这一情况更为突出,农民常年得不到看戏、“看耍景”的机会。

问题二是演员与观众的流失问题。村里精于演奏和表演的文艺骨干先后过世、个别在世的因为年纪太大而无法登台亮相、年轻人大都出外打工、留在村中的也少有对戏曲感兴趣的,人员不整根本无法排练戏,是很多农村文艺组织者的苦恼。招远市大秦家镇高家村一直就有年节“办戏”的传统。但据笔者调查发现,自“文革”结束直至近十年,“演戏”的却几乎全是同一批人。但年轻一代却更喜欢流行歌曲卡拉ok,对戏曲敬而远之。

问题三是提高难。如今,农民对艺术的鉴赏水平在不断提高,如果农村“庄户剧团”的演出仍然停留在过去的艺术水平上,“土味儿”唱腔、“土味儿”扮相只适合“土味儿”观众,却很难满足新农民新的文化需求。由于庄户剧团的演员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没有接受过正规培训,加之剧团缺乏编剧和导演人才,他们演出的往往是古装戏和一些内容陈旧的现代剧目,水平的提高和剧目的更新成为一个迫切而严重的问题。

问题四、农村文化的“趋城市化”使得农村传统文化遗失严重。长期以来,农村民间文化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农民形成了切割不断的文化血脉。然而,在近三十年里,伴随着物质生活的高速发展,土生土长、反映当地人审美爱好的农村文化却在逐步走向低调,农村向城市趋同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

二、针对当前农村文艺问题的对策

社会学意义的文化,乃指“不同民族在各个时期的典型生活方式和有代表性的心理,表现为使社会生活规范化的价值观”。21世纪,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文化,不应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吹拉弹唱”、“自娱自乐”,而应是一种与人——农民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文明进步息息相关的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总结,从实际出发、对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所积累的经验加以屡结,得出符合实际情况的认识,上升为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这就是理论工作的任务。面对问题,我们有必要以我们认真严肃的思考,得到解决的办法。

笔者深入分析了造成各种问题的各方面原因,认为采取以下措施,或者可以缓解或改善以上状况。

(一)要从增强各级政府的责任意识入手,找到庄户剧团发展的长效机制。政府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倡导者和组织者,对于农村文艺组织要有从资金到整个建设过程的全力支持。

首先,由于我国目前农村文艺市场化水平还不是很高,需要在农村建立政府为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它可以成为农村民间文艺发展的后盾。政府要从物力财力上支持,将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队伍建设按照农民的实际需要做到实处。同时要充分发挥党领导下的农村各类群众组织的作用,真正构建起以县市文化馆为龙头、乡镇文化站为依托、村文化大院为基础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各村村干部要发挥作用,以对于本村情况的了解,成立一些相应的文艺组织,适当地组织一些比赛,经费可由县、市、村三级联合解决。

其次,可以适当组织文艺调演活动。通过调演,可以他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平台,激励农村文艺组织的积极性。争演“抢”演中,促进农村文艺创作观念更新。青岛市文化局在2006年组织了青岛市“大地欢歌”庄户剧团文艺调演,大获成功,收效显著。

第三,对于当地独特的民间文艺形式,政府要下大力气予以发掘、保护和发展。

这方面,烟台市对于胶东大鼓采取的措施,值得借鉴。胶东大鼓在胶东民间民俗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丰富多彩的胶东民间民俗文化的一个缩影。发掘、抢救和保护胶东大鼓,对烟台地区乃至全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促进人们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市文化部门专门成立了保护胶东大鼓领导小组,制定了五年保护计划,重点建立五大保护机制,逐步健全动态的持续发展保护体系:五大保护机制即以文化战略上定向,发展蓝图中定位,工作决策时定项,领导班子内定人,干部职责上定责,资金投入上定额为主要内容的领导制度建设机制;现有演员、新生演员、专家学者步调一致,互动互补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原汁原味的原生态保护与不断提高技艺,发展创新,协调发展的动态持续保护机制;品牌效应与日常演出相结合,以打造品牌带动一般演出活动开展机制;发展胶东大鼓艺术与开发胶东大鼓产业相结合,以产业实体为依托、以发展胶东大鼓为目的的艺术市场营运机制。

(二)要调动农村社会参与的积极性,让公众尤其是年轻人了解并喜爱民间文艺,培养文化自尊与文化自信,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守住农村文化之根。

传承好民间文化,有利于增强广大农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激发他们热爱家乡、投身家乡新农村建设的热情,而且有利于塑造农村新风貌、建设和谐新农村。农民既是农村文艺的创造者,也是农村文艺的传承者。文艺活动自下而上进行比自上而下命令来得实在、有效。抓好农村文艺人才的培养,是农村文艺传承与发展的关键所在。首先,要充分发挥农村传统艺术人才的骨干作用。为了保护好这些“活”的农村文化,我们可以建立农村文艺人才库,对农村民间艺人进行登记、建档,并制定适当的补贴政策,鼓励他们从事农村文化创作、表演、宣传和弘扬工作。同时要加大对农村文艺人才的培训,用先进文化理念武装他们的头脑,提高民间艺人的创作活力和创作水平。特别是要在广大农村青少年中开展继承和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教育,使学生从小就了解、喜爱本土文化。也可以按照“县培训骨干,乡培训艺人、村培训农民”培训方式,最大限度地把农民文艺爱好者吸纳到农村文艺队伍中来,激发农村自身的文艺活力,提高农村文艺自觉创新的活力。

鼓励、扶持以传统民间文化为主的农村民办文化也是一条积极有效的途径。农村文化建设可以动员多方面的力量来建设。民办文艺组织提供了与我国当前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相吻合的农村文艺发展的有效途径。农村民办文艺组织的主体既可以是本地农民,也可以是外地商人、文化人,它规模可大可小,水平能高能低,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同时,尊重农村民办文艺组织的市场属性,推动其向产业化发展。对较大规模民办文化团体从事农村特色文化产品开发和文化服务、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等宜采取“民办公助”的形式从政策上、人才培养上、资金上进行鼓励与扶持,一方面使民间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另一方面使农村民办文化团体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而得以健康发展,从而促进农村文化建设和农村文化市场的建立。

此外,还应当充分发掘农村集市和民俗民间传统节日等资源,发展民间文艺。农村文艺只有注意把先进性和娱乐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吸引广大农民。农村集市和民俗民间传统节日,都可以发掘出其在这一方面的价值。可以配合节庆开展一些发动农民参与的、喜闻乐见的娱乐文化活动。近年,招远政府组织专业文艺团体和农村庄户剧团在一些大集上表演文艺节目,受到了当地农民的欢迎。

随着国家法定假日的调整,可以充分利用民俗节假日,开展丰富多彩的农村文艺活动,既丰富农民的日常生活,又向归乡省亲的“城里人”——农民的子孙们展示农村文化的魅力,强化全社会的文化“根”意识。

 

上一篇: 喜忧参半 ——近30年胶东农村文艺及庄户剧团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下一篇: 喜忧参半 ——近30年胶东农村文艺及庄户剧团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