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3日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201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指出,我国残疾人均等享有公共文化体育服务的程度还较低,基层残疾人文化体育活动匮乏,加强基层残疾人文化体育建设刻不容缓,必须采取切实有力、行之有效的措施。2018年4月23日,《关于加快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加快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有利于更好满足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促进教育公平;有利于帮助残疾人提高就业创业能力,促进残疾人就业和全面发展,更好融入社会,平等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上述《纲要》和《意见》的有效贯彻和实施,就应该在残疾人体育教育中以“最少环境限制”为理念指导,唯有如此,方能助力残疾人全面发展,更好地融入大众生活,使其过上有更有尊严、更体面、更高质量的生活。借鉴美国经验,“最少环境限制”理念在我国残疾人体育教育中的实现路径应重点从如下几个层面寻求突破。
(一)优化残疾人体育教育融合发展模式
一方面,根据《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以及《纲要》和《意见》的规定,将残疾学生的体育教育最大程度地融入普通教育中去,改变以往单方面给与物资意义上的外部帮助的做法,转向通过“能力建设”增强残疾人的体育参与能力,从体育技能培训的正规化、体育项目门槛的最低化、体育权利保障的倾斜化等层面彻底解决残疾人平等发展在权利能力上的不足问题。另一方面,还应在有关残疾人教育立法、执法、司法中贯彻“最少环境限制”理念,优化立法、加强执法、公正司法,全方位保障残疾人体育教育权利的实现。政府还应加大经济投入,支持残疾人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各级学校在残疾人教育中优先发展融合体育教育,残疾学生应该在普通学校与健全学生一起接受普通体育教育,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和竞赛,学校应向残疾学生提供所需的个人体育教育计划,以满足他们的特殊需求。
(二)制订残疾人体育教育的办学规范
残疾人体育教学规范中应体现“最少环境限制”理念,教育内容应充分挖掘残疾人体育潜能,强化残疾人体育教学硬件建设,提升办学能力和办学条件。教育主管部门应与学校建立残疾人体育教育合作机制,支持学校制订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残疾人体育教育办学标准,安排专门经费资助残疾人体育教育。具体而言,第一,精确把握残疾人体育教育的培养目标。残疾人体育教育应聚焦于多层次、全方位、多类型的培养目标,“健身体育、康复体育、竞技体育均衡发展,创新残疾人体育服务模式、服务项目、服务效果,充分保障残疾人平等享有体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成果,引导残疾人健康生活意识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第二,残疾人体育教育应根据“量体裁衣”模式,充分挖掘其内在能量,将压转化为动力,利用各种资源,保障残疾人最大程度地实现人生价值,过上有尊严的生活,获得幸福人生。第三,重视体育教育师资培养。提升残疾人体育教育的办学能力,完善残疾人体育教学规范,提升残疾人体育教学能力,关键在于强化体育师资队伍的培养。重视残疾人体育教育首先要重视教师的培养,使教师具备实施融合教育的素质与能力。第四,根据残疾人自身特点,结合市场需求和地方经济状况,科学合理设置体育课程。课程建设是体育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学校应结合残疾人身心特点,编著适合残疾人体育教学需要的课程和教学资源,不仅要有利于残疾人身体康复,还应激发其体育潜能的充分挖掘。
(三)践行残疾人康复体育计划
体育运动有助于人类的身心健康,对残疾人更是如此。虽然残疾人身体有残疾,但是在其身体能力范围内参与日常性体育运动,有助于其身体康复,减少肥胖的发生概率,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身体器官或组织的残疾而带来的功能缺失。在青少年时代给残疾人灌输“最少环境限制”理念的体育运动,有利于培养残疾人健康的体育运动习惯,有益终身。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强度不等的体育运动项目已经成为残疾人身体康复的重要途径。残疾人联合会作应在体育教育资源配置、体育项目开展中起引导作用,联结政府与企业,组织各种形式的残疾人体育项目。各地残疾人体育运动项目应根据各地的特点灵活设置,应与各地的风俗习惯和民族特点结合起来,开展具有地方特定的体育运动,吸引残疾人和老年人积极参与。当下,就重点落实《残疾人康复体育关爱家庭计划(试行)》所明确的“三进提供服务”,即入户为重度残疾人提供适宜的康复体育器材、配套发放康复体育器材使用光盘、康复体育指导员进家庭指导,意在为不易出户或家庭困难的重度残疾人体育康复提供家庭关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