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个人主义在封建社会中的悲剧
 
更新日期:2019-10-10   来源: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浏览次数:270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自文学革命初期胡适在《易卜生主义》中大力倡导个人主义,并将《玩偶之家》中的娜拉引入中国后,它们就成为中国青年最热门的话题,激情宣扬、践行个人

 
自文学革命初期胡适在《易卜生主义》中大力倡导个人主义,并将《玩偶之家》中的娜拉引入中国后,它们就成为中国青年最热门的话题,激情宣扬、践行个人主义,追求个性解放。“破屋里便渐渐充满了我的语声,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易卜生,谈泰戈尔,谈雪莱……她总是微笑点头,两眼里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连“未脱尽旧思想”的子君在涓生的高谈阔论之后都发出了“我是我自己的”的宣言并无畏于旁人。可见当时启蒙运动的激进。与之相对的,传统封建的卫道士在言语上并没有表现出激烈的反抗,却选择了让人难以反抗的方式:鲇鱼须的老东西和加厚的雪花膏的小东西的冷漠的“看”,路人猥亵轻蔑的眼光,托辞拒绝租房,房东太太暗中较劲等等,涓生伯父的同窗在子君死后也不过是“哈哈”一笑,他们没有激烈的实际的反抗行为,却像一张密不透风的大网,扣在身上让人呼吸困难。
鲁迅是支持和赞成青年追求个性与自由的,如涓生所愿,和子君同居了,这在当时新一代知识分子中并不少见。但鲁迅保持了一份警惕与清醒,爱情神话或许会走向破灭。如鲁迅在《文化偏至论》里指出和批判的、他认为已经过时过气的“旧神思”而非思想新宗,不属于鲁迅论述的20世纪的“新神思”。新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者胡适在早期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赞成“纯粹的利己主义是真正的利他主义的最高形式”,但在新文化运动的末期他在《非个人主义新生活》一文中提醒学生们注意过分自主权的危险。而鲁迅早在胡适开始宣扬个人主义之前就已经意识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的思想在西方已经是过时的了。那么子君践行的是“屈己从人”的不彻底的个人主义,从传统家庭冲出又陷入传统家庭的“男主外、女主内”模式的悲剧原因。
那是否如涓生坚持绝对自主的个人主义,前途就光明了呢?涓生对子君并没有真正的关心,他完全按照他的自己意志行事,按照他对子君的想象来要求子君。但这只不过是他的想象“这彻底的思想就在她的脑里,比我透彻、坚强的多”,“我以为将真实说给子君,她便可以毫无顾虑……”,他不理解子君的心理、不关心她的感受,冷漠她,他对子君不看书操持家务有意见,宁愿去图书馆也不愿待在家,担心子君影响自己的发展而想到子君的死。但就在子君真的死后,他感到的是寂寞和空虚,死一般的寂静。而最后依然要对子君的去世写下悔恨、悲哀而忏悔,这是典型的对于自己给别人的造成灾难的自疚情绪。
可见即使真正的个人主义的道路在当时的中国也不能通行,这是为何?
在1924年1月17日,鲁迅在《未有天才之前》的演讲中给我一点启示,他指出“现在社会上的论调和趋势,一方面要求天才,一面却要他灭亡,连预备的土也想扫尽。……我想,天才大半是天赋的;独有这培养天才的泥土,似乎大家都可以做。做土的功效,比要求天才还切近;否则纵有成千成百的天才,因为没有泥土,不能发达,要像一碟子绿豆芽。”[3]276-278泥土可比作普通人,普通人构成了整个社会,泥土好,才能有天才产生,即要有适合天才生长的环境,才会有天才的出现。与此同理,要有适合真正的20世纪新神思的生长、发展的土壤。此时鲁迅比之前更了一步:封建小农经济基础、地主、官僚统治的政治制度没有根本发生变化的前提下,真正的个人主义大多情况下是一种个人的想象,遇到即使是裂了缝的石头一样的封建社会现实,一样会破灭。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个人主义在封建社会中的悲剧

下一篇: 个人主义在封建社会中的悲剧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